科技日報8月21日訊 青紗帳綠影婆娑,金玉米粒大棒長。驅車在沈陽至海城的路上,但見春玉米長勢喜人,有行家說,今年東北的玉米產量有望獲得歷史最好水平,這青紗帳出的神奇,是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立下的頭功。
此話得到進一步的證實,是昨天記者從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聯合辦公室在此間組織召開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東北平原春玉米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總結交流會上得到的一組數字。實施這項工程一年來,東北三省共增產玉米15.59億公斤,平均每畝增產51.25公斤,比前三年平均增產10.4%%,增加經濟效益16.12億元。
據了解,由於糧食連續三年減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統籌糧食安全與資源生態安全協調發展,國家科技部聯合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糧食局於2004年5月緊急啟動實施了『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重大科技專項。立足長江中下游、華北、東北三大平原,主攻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堅持技術集成、技術創新與示范應用三條路線並舉,集中在全國12個糧食主產省實施。
以生產玉米為主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主要針對東北平原春玉米大面積生產中的技術問題,以提高玉米科技水平、增強玉米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組織相關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科研企業和農業技術推廣等多個單位的426名科技人員,圍繞玉米科技創新、高產多學科攻關和大面積豐產示范,成功推進了項目『三區』(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建設。據統計,三省共建立核心區18個,面積4.21萬畝;示范區32個,面積327萬畝;輻射區35個,面積3042萬畝。科技人員將前三年已取得的單項技術進行優化集成,熟化提高,並在項目區進行示范和推廣,組裝出一批高產配套栽培技術體系,極大地促進了項目區玉米產量的提高。
遼寧省農科院等單位的科技人員創新的『玉米雙株定向栽培』技術體系,結出的雙株玉米如同一對雙胞胎。每畝4500株左右密植,保證了高產田塊達到近1000公斤。研制出雙粒種子播種機和雙粒種子脫粒機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遼南晚熟區的高產高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遼西半乾旱節水保苗高產技術集成與示范、遼中北是晚熟區增密度促早熟技術集成與示范這三個技術模式,在不同的種植區域也都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
吉林省根據半濕潤產區、半乾旱產區、濕潤產區的生態特點,確定了各生態區的適宜品種群,從品種、密度、土壤條件、施肥等,確定了畝產1000公斤的春玉米超高產關鍵技術,小面積試驗達到畝產950公斤。他們的玉米寬窄行交替休閑種植保護性耕作、均勻?平作高留茬行間種植保護性耕作、不同區域玉米養分平衡調控等技術體系十分適合當地的栽培條件。
黑龍江省農科院等單位根據玉米不同生態型建立了松嫩平原中南部高產高效技術、松嫩平原中西部抗旱保苗高產技術、三江平原玉米高產技術三種模式,強化了新品種選用、保?與節水灌溉、土壤增溫、配方施肥等關鍵技術,圍繞超高產攻關目標,提出了優良玉米新品種篩選與合理布局、黑土帶玉米農田地力恢復技術、半濕潤區玉米高密度超高產綜合技術,促進了超高產攻關田及項目『三區』產量的提高。
玉米成果和技術在農村得到很好運用,離不開三省開展的玉米高產技術培訓。各種技術培訓班、培訓會、田間觀摩、電視講座,使得不少技術人員和農民受益。有了問題,他們都會到專家大院和專家110諮詢熱線找答案。一年多來,三省共培訓785期次,培訓技術員和農民57.1萬人次,使一大批豐產技術迅速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