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我市農業品牌建設基礎年。提昇我市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確實需要在品牌建設上用心用力,用一些實勁兒。近幾年來,各地以市場為導向,從本地實際出發,圍繞著品牌建設,也動了一些腦筋,花費了一些汗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湧現出了一些較好的典型。按照市場准入的基本原則,在品牌建設上存在著的差距也一一暴露出來。一些地方對品牌建設認識不足,還是習慣於抱著小生產、小作坊的傳統思維方式去面對大市場、大農業、大經濟的挑戰和要求,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缺乏合力,沒有競爭力,種植出來的農產品在品質上不優,標准化欠缺,無名無姓,名曰綠色食品,卻無QS市場安全准入的標志,等等。導致市場銷售不暢,價格不高,原料種植者吃了虧,企業加工者也沒有佔到便宜。現今,種植業的收入仍然佔居農戶收入的主導地位。五谷雜糧的品牌建設事關種植業收益的提昇與否。本報以『五谷雜糧』作為一個突破點,將陸續推出相關的報道。雖叫『明星』 ,可能僅僅是我們當地的『明星』 。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這『星』越來越多,讓我們當地的『明星』 ,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東北網8月16日電 8月4日,雨後初霽。出城區20多公裡,便進入了綠纏翠繞的郊區(永紅)長發鎮太平川村。彎彎的山路,路兩旁皆是玉米的世界。一人多高的玉米,莖粗葉壯,棵棵都吐出了紅纓。清風徐徐,清香陣陣,青紗帳裡不時有蜜蜂飛出來。
『太平川村的大玉米棒子今年又「掏」上了。』引路的副鎮長於中江情不自禁地贊嘆起來。『這個屯的玉米,都不夠村裡的加工企業「吃」的,左村右屯種的好玉米全讓這個村消化了,城裡的各個米面經銷點凡是和玉米掛邊兒的,幾乎全讓太平川的玉米給包了,城裡商業城批發市場、佳東市場的玉米產品,90 % 以上是太平川的,外邊不少城市也有他們的玉米系列產品,光一個玉米面就讓他們分了好多種。』常往村裡跑的鎮土管所所長修文波,看來常往太平川跑。5年前,記者就曾采訪過這個村從事玉米深加工業的農民張樹波和王恆。兩家企業照樣加工生產著玉米系列產品,只是當家人全都進城考察營銷網點去了。張樹波家的玉米加工廠還是老位置,五六百平方米的廠房裡,一股沁人肺腑的玉米香氣彌漫著。顆粒玉米面,細顆粒玉米面,十來個品種;大袋、小袋,透明的、不透明的,都比過去上了檔次。王恆家的玉米加工廠位於村北,不足40 0 平方米的面積,生產設備還是5年前的,加工的產品和張樹波的差不多,當家人不在家,生產照樣進行,外來的客商按照約定正在往車上裝玉米面。一把一結賬,當面點清,買賣雙方都是一臉喜氣。
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延峰介紹說,這兩戶企業把玉米加工做大了,也做強了。每天少則兩三噸、多則五六噸的玉米系列產品,一年光當地玉米就消化1 50多萬公斤,就是設備不那麼太精,但卻非常適用,生產出來的產品都很精細,品質、顏色、口感等都很好,讓人一吃就能吃出早先的味道來。原料以村裡基地戶種植的2 48和四早1 1 為主,全是優良品種,全村1萬多畝耕地,外包了5 00 0 多畝地,光種玉米就700 0 多畝。為了將玉米經濟的品牌做大,去年,鎮黨委書記劉志剛就囑咐村裡,一定要引導農戶種早熟玉米,比普通的早成熟一個月,就可以使新玉米產品早上市一個月,種玉米的農戶有賬算,加工玉米的農戶更有賬算。現在就是要利用秸稈搞好青貯飼料,以此拉動畜牧業的大發展,實際上也是玉米產業效益鏈的延伸。
太平川村會計徐平波透露,王延峰從鎮裡派到村裡『兩副重擔一人挑』 ,他在鎮裡當乾部時,領著加工戶出去考察玉米深加工的先進設備,幫助加工戶理清思路,跳出小打小鬧的小圈子,統一了『太平川』的品牌,發展農村經紀人,拓寬玉米產品的營銷市場,把『太平川玉米』系列產品打到外埠市場;申辦綠色標識,最近又開始張羅申辦QS標志,為太平川的玉米產品衝進國內外的市場拿到准入證。
聽到記者采訪的消息後,村民唐凡、袁貴學等一些村民從家裡趕到村辦公室,他們說,如今村裡玉米成了『氣候』 ,他們的承包田怎麼調整,種啥不種啥,心裡早早就有了數,賣不愁了,每公斤玉米外賣的身價都比其他村高出一大截,家中的小四輪一有工夫也常到外邊去收一些好玉米往加工企業送。村民張樹山說,因為村裡的玉米經濟發展得好,一些邊角剩料多了,加上秸稈多了,他家的肉牛發展到30多頭,村裡光菜牛一下子就發展到了60 0 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