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思想保守管理落後 哈爾濱老字號多數都在吃老本
2005-08-24 11:25:1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薛婧 閆雪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4日電 老字號,一個恆久、尊貴而榮耀的名字!蘊涵了豐富的人文和歷史。其人物、事件以及軼聞、趣事等,積淀了厚重的傳統文化,令人開懷,發人深思,給人啟迪。老字號蘊涵著豐富的商業元素和傳統文化,在享有盛譽的背後總有太多的滄桑變故。他們是這個城市人文、經濟、社會風俗等關系的真實寫照,值得我們品味、挖掘、傳承、創新。時值哈爾濱開埠百年,我們把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哈爾濱的老字號上。也許我們的報道無法讓人撫今追昔,但是,看看老字號的起起伏伏,作為城中人,我們,該作何種感想呢?

  今年,哈爾濱市開埠百年,將目光投向老字號,卻發現,對於老字號今後的路在何方,並沒有專門的部門為其診脈、開方。

  老字號,這一承載城市文化記憶的群體,在哈爾濱,似乎耳熟能詳,說來誰都知道,但是偌大一個城市,實際上卻是幾乎沒有人能說清楚究竟哪些企業可以認定為是老字號,更無法拿出一份整個城市的完整權威的老字號名單。

  哈爾濱市商務局改革發展處一位處長說,哈爾濱過去沒有專門負責老字號管理和統計的機構。再說,一些企業到底能不能稱之為『老字號』,都沒有最後認定。所以說至於哈爾濱到底有多少家老字號,商務部門也說不清。另外,所謂『老字號』企業的管理權已經下放到所屬區,只能到區裡了解情況。

  道外區作為老字號最多的一個區,正陸續開展老字號的查找和保護工作。該區通過查找史料和走訪等方式,已經確認的老字號企業有38家,但如今,這些老字號大都已失去了往日輝煌,有的倒閉,有的陷入困境,至今仍在經營的僅有13家。為了將這些哈埠百姓熟知的品牌保護起來,道外區中小企業局經過一年運作,將區屬的老仁義、永發合、桂花齋、東來順、范記永、寶盛東和回頭香等7家老字號企業名稱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注冊,將這些無形資產保護了起來,旨在期待它有一天可以重鑄輝煌,將其影響力轉變成經濟效益。

  香坊區與道外區同為哈爾濱的發祥地,在位於油坊街的香坊歷史文化牆上,清晰地記錄了香坊區在哈爾濱歷史上眾多個第一:哈爾濱第一家商店羅西安洋行;第一家銀行華俄道勝銀行;第一個書店魁昇堂書店……其較為久遠的歷史,為其豐富的『老字號』資源提供了基礎。據史料記載,清朝末年,香坊區有商業鋪戶14戶,到1931年則有包括永聚恆、洪發合等14個行業48戶。僅一份1897 1917年商服業統計表就顯示了三聚永商店、春發祥藥店、天增興商店等16戶『老字號』商服企業。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老字號』大都已經消失。如今,僅有香慶、老上號兩家老字號仍在經營。去年以來,香坊區提出『繁榮西部』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香坊特色商業。其中包括借助『老字號』的無形資產的巨大市場號召力,力爭恢復建設一批知名度高的『老字號』企業,把安埠街建設成為老字號風情街。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各區均已意識到老字號企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並也都想將老字號更好的挖掘和保護,但各區並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或人員負責這項工作。哈爾濱市的老字號也在該市國有企業改制的洪流中沈浮,一些企業如老鼎豐、亨得利等在改制後重獲生機,而大多數的老字號企業吃老本現象較嚴重,這些企業只滿足於利用企業多年來形成的無形資產和市場,經營思想較保守,責任心不強,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經營管理手段,有的仍然維持家庭作坊式的經營模式,管理者僅靠經驗式的、家長式的思維方法來管理企業,不敢擔風險,不願擔風險,缺乏搶佔市場和招商引資的意識,經營機制不活,導致產品缺乏特色,品種減少,質量下降,難以弘揚品牌和壯大規模,有的企業就連幾年前政府授之『老字號』的牌匾竟然無處可掛。

  業內人士指出,老字號的名號蘊含著巨大的無形資產,但如果企業的機制和經營與時代悖離,隨著企業的不斷滑落,名號上的價值也將不斷遞減。由此,如果不及時加以整理、保護,哈爾濱老字號必然前路多艱。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