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市道外哈爾濱啤酒廣場成為市民休閑場所。 |
|
|
文泉中學門前的土路已改造成寬敞的柏油路。 |
|
|
新建公廁兼顧了實用和美觀。 |
|
東北網8月24日電 2005年8月9日,哈爾濱道外區北樹頭道街數戶居民自發地把寫滿感激之辭的大紅感謝信,掛在大街上。信中寫道:感謝政府想千方、設百計,為我們解決行路難問題,使我們終於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歷史。
一時間,過往群眾駐足閱讀、品評,聯系自己身邊生活環境的變化,對政府工作表示由衷的贊許。
這一鏡頭,是道外區群眾對城市管理工作高度評價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道外區委、區政府以貼近百姓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生活環境質量為目標,把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城管工作中推出了一系列『民心工程』,使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城市面貌一新,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
土路改造:
百條街路路暢心順
今年7月的一天,一場大雨使道外區北樹頭道街嚴重積水,雨水流進了居民屋裡,露天廁所倒灌滿流,糞便、垃圾漂浮在街道積水中。接到雨情後,道外區委書記周書明、區長朱文瑋馬上趕到現場,身披雨衣,腳穿布鞋,與群眾們一起淘水,搶修灌水的房屋。誰家房子危險,他們的身影就出現在誰家。當地群眾親切地稱呼他們為『老周』、『老朱』。
大雨過後,區委、區政府責成區城管局對這條街道進行深入的踏查分析。北樹頭道街是典型的平房棚戶區,地勢低窪,無下排水、無路燈,道路年久失修、廁所瀕臨倒塌。每遇到雨天,這裡經常出現倒灌現象,人民群眾出行環境和衛生狀況十分惡劣,給這裡的近千戶居民、一所小學校和幾家企業帶來很大的不便。
為徹底改變沿街居民的生活環境,區城管局決定對這條街路進行集中改造。在區領導的親自過問下,他們僅用半個月時間就完成了道路改造、公廁翻建,並協調有關部門鋪設了下水管線,新設了路燈,使這個地區的道路狀況和環境衛生面貌得到了根本的改變。
望著嶄新整潔的街道和明亮的路燈,沿街群眾心裡有說不出的激動。於是,他們買來大紅紙寫了封感謝信,感謝政府為他們解決行路難問題。據寫信的群眾介紹,信寫好後,原想送到區委大樓,但居民們一商量,又覺得那樣不足以表達他們的心情。於是,他們就把感謝信掛在了大街上,讓所有過往的行人都能看到,都來分享他們內心的喜悅,感受他們對政府的感激。
像這樣在短時間內徹底改變面貌的街路,在道外區還有很多條。由於是老城區,道外區街路破損嚴重,土路佔很大比例,給沿街10多萬群眾帶來出行難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群眾怨言很大。在今年實施的『民心工程』中,道外區城管局把土路改造、背街背巷改造、人行道鋪裝、道路維修、街道綠化列為城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決心、花大力氣,積極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今年以來,全區計劃改造土路、改造背街背巷、鋪裝人行道和道路維修95條,目前已完成103條,維修改造面積達22萬平方米,使10餘萬群眾出行由此順暢舒心。
廣場建設:
五大廣場歌聲悠揚
『民心工程』必須緊貼百姓生活實際。與太平區合並前,原道外區8.02平方公裡的城區生活著32萬多人口。這裡不僅居住擁擠,而且嚴重缺乏健身休閑場所。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的居民群眾,渴望在自己的樓前屋後也能有個休閑健身的地方。
面對群眾的渴望和有限的財力,道外區決策者感到,現在應該做的是『雪中送炭』的民心工程,而不是『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於是,他們把目光投向了休閑廣場建設,結合老城區改造,加大休閑廣場建設力度。
2004年,維也納音樂廣場、清真寺廣場相繼建成。
2005年,黎華健身廣場、道外哈爾濱啤酒廣場建成投用,濱河文化雕塑園正在緊張施工中……
僅僅不到兩年的時間,全區大型休閑廣場從空白猛增到5處,新增廣場面積達13.8萬平方米,使周邊數萬居民群眾直接受益。
新建成的道外哈爾濱啤酒廣場是哈爾濱啤酒節的一個主要分會場。廣場上建造了一座音樂噴泉、十組商業文化雕塑、2000平方米藝術長廊,綠化面積2000多平方米,還對周邊進行全方位整治,鋪裝車行道10271平方米,人行道5057平方米,拆除庭院內的煤棚110個。為了使廣場與樓立面風格協調,他們還對周邊的27棟樓體立面進行了粉刷,對171塊牌匾廣告進行了統一的清理規范,徹底改變了周邊環境。改造後的道外哈爾濱啤酒廣場成了居民群眾休閑納涼的休閑場所。啤酒廣場周邊的豐潤街、南五道街、南大六道街、南小六道街的一萬多居民,成了廣場的常客。
老城區道外具備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為了弘揚區域文化,讓群眾在休息的同時得以陶冶情操,道外區城管局把民俗文化挖掘與休閑廣場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濱河文化雕塑園就是這一思路的產物。該園位於通河橋至大有坊橋之間的馬家溝河東岸,全長1165米,北鄰2004年新建設的維也納音樂廣場,西鄰哈爾濱工程大學,東鄰一類街路紅旗大街,南鄰紅旗裝飾材料城,佔地面積近4萬平方米。主要工程包括前期舊基礎拆除清理、園林綠化建設、廣場道路建設、生肖雕塑建設、燈飾亮化建設及服務設施進行安裝等六大項目。園內規劃建設以景泰藍12生肖雕塑為主題,選用景泰藍、紫銅、彩燈等材料,建成集休閑、娛樂、觀賞為一體,具有現代民俗文化藝術特征的城市河岸雕塑藝術園,在馬家溝河道外區段打造一條貫穿城區的內河沿線民俗雕塑文化景觀帶。目前,已拆除舊設施,栽植綠籬684.5平方米,植樹1977株,完成道路基礎建設12888平方米,部分雕塑已建設完畢,全部工程將於9月中旬完成。濱河文化雕塑園建成後,既能改善沿河兩岸居民的生活環境,同時又將使這裡成為哈市具有濃郁民俗文化藝術氣息的風景藝術長廊。
基礎建設:
著眼長遠以人為本
環境基礎設施落後,是道外區城管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實際。
堅持以人為本,立足百姓生活,著眼長遠發展。今年以來,循著這樣的思路,道外區城管局不斷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入廁難問題是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問題。該局在去年新建9座公廁的基礎上,今年又克服選址難、資金短缺等困難,在人員稠密,流動人員集中的重點區域、重點地段新建公廁7座,緩解了當地居民和流動人員的入廁難問題。
垃圾收集清運過程中的二次污染是百姓反映強烈的又一個老大難問題。在全區實行了垃圾拉運全封閉運輸後,他們又把精力放在徹底解決垃圾收集儲藏過程中造成的污染上。他們根據居民小區的分布情況,在保障街和萬集源後側建立起垃圾壓縮處理間。這種壓縮垃圾處理間處理垃圾半徑可以達兩公裡,在垃圾處理過程中添加了一種生物消殺制劑,經過處理後的垃圾沒有一點異味,是現代化城區垃圾處理的發展趨勢。萬集源垃圾壓縮間建設面積300平方米,采取立式新型壓縮設備,是全市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環衛設施。垃圾壓縮間的建設,既節省了人力、物力,又杜絕了垃圾清運過程中垃圾滲液等二次污染問題。同時,此垃圾壓縮間也是集垃圾處理、水衝公廁、環衛職工休息室、精細化管理『四位一體』的綜合性的環衛設施。
長期以來,一線環衛工人沒有自己的休息室,午休、吃飯、發工資基本都在馬路邊上。為從根本解決一線職工的休息問題,道外區城管局在廣泛調研、認真選址的基礎上,在宏圖街、文泉街、黎華小區、小公浴街為一線小隊修建了11座可供職工休息、洗浴、娛樂及存放工具的休息室,解決了一線職工休息難問題,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探索新路:
管理網絡多位一體
在推進『民心工程』的過程中,道外區城管局著力整合管理資源,實行環境衛生管理網絡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為民服務的本領和效能。
他們以市容監察員為一線主體,搭建聯責、聯利、聯心平臺,分別設立頂端、中端、末端三個管理層面,有機地將城市管理局、綜合執法局、街道辦事處的相關工作聯為一體,實行多位一體的互動式管理網絡。
網絡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能。他們采取市場化運作,在東直路、景陽街、南極街、南馬路等主乾街路放置了100個彩鋼分類果皮箱。為解決亂貼亂畫問題,他們從治本上下功夫,在2004年設立86塊便民揭示板的基礎上,今年又新增20塊,有效地遏制了亂貼現象的發生。
『民心工程』凝聚民心,也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職工的工作熱情。目前,道外區城管局廣大乾部職工精神飽滿、人心思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昂士氣,為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推動哈爾濱『快發展、大發展』貢獻著力量,揮灑著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