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這段歌詞是哈爾濱市道外區長林鄉一個農村家庭的真實寫照。與普通家庭不同的是,這個家中有5個孩子是被收養的殘疾孤兒,他們的母親是將其視如己出的養母。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這又是一位怎樣偉大的母親?帶著種種的好奇和疑問,記者21日來到了孫淑芬家,看到了被她領養的殘疾孩子們。 剛走進孫淑芬的家,記者就看到一個五六歲的天真可愛的小男孩坐在床上玩著玩具。從外表上看,小男孩與其他孩子沒什麼區別。可是,他卻是一個腦癱兒。隨後,孫淑芬和記者聊起了她與孩子們之間的故事。幾年來,孫淑芬的丈夫搞運輸掙了錢,兒子又在城裡上學,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悠閑自在。2002年,孫淑芬的一個朋友想收養一個孩子,孫淑芬就陪她去了一趟福利院。當孫淑芬看到一個個渴望家庭溫暖的的殘疾孤兒時,母愛油然而生,萌生了領養孩子的念頭:殘疾孤兒也該有人疼,自己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為什麼不為社會盡一份自己的愛心呢?她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 2003年1月19日,孫淑芬在哈爾濱市兒童福利院領回了兩個『女兒』———出生不到半年的國吟霞和哈靜柳。這兩個有輕微殘疾的小家伙成了孫淑芬的掌上明珠。到了新家,嬰兒不停地啼哭,這可忙壞了孫淑芬。她一會兒給孩子衝奶粉,一會兒給孩子換尿布,全家人也都上陣幫忙,忙得不可開交。幾個月下來,孫淑芬明顯地消瘦了,女兒們卻一天天長高變胖。女兒開口說話時,孫淑芬激動地熱淚盈眶,把這個消息告訴給同村的每一個人。她盡量滿足女兒們的需求,為她們買來各種小食品,連食雜店店主都很敬佩孫淑芬,『她對這些孩子比對自己的親生孩子還要好!』領養輕微殘疾兒童的成功,讓孫淑芬有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領養一個重度殘疾孩子,讓他也能感受到一個正常家庭生活的溫暖。 2004年6月,孫淑芬向哈爾濱市兒童福利院提出自己的想法,福利院的工作人員被孫淑芬的愛心感動了,同時也把實際問題擺到孫淑芬面前:腦癱兒不僅生活需要護理,還要定時按摩,進行康復治療,最難的是他們理解能力差,可能要白白耗費許多心血。孫淑芬沒有被嚇退:『孩子越是這麼可憐,越該有媽養!』她毅然抱回了6歲腦癱男孩———佳贊。 佳贊是先天性重度腦癱,不會說話,更不能坐立走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每天,孫淑芬按照福利院保育員教給她的方法,給佳贊做按摩,一天五次,一次十分鍾,每次做完按摩孫淑芬都累得大汗淋漓。佳贊每天都尿床,清洗尿濕的被褥、衣物也是孫淑芬每天的工作之一。盡管孫淑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佳贊還是無視母親的辛勞,照樣我行我素,日復一日地尿床。就是這樣孫淑芬也捨不得打佳贊一巴掌、罵他一句,只是不停地換、洗、晾。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月後的一天,孫淑芬驚喜地發現佳贊能坐了!她高興地跳起來,兩眼含淚地將喜訊告訴遠方的丈夫,一向不喝酒的丈夫還為此破例喝了一頓慶祝酒。佳贊能坐了,更堅定了孫淑芬讓他康復的決心。 為了讓佳贊學會走路,孫淑芬煞費苦心。佳贊是外八字腳,兩條腿使不上力,孫淑芬就把佳贊的兩只腳分別綁在自己的腳背上,扶著佳贊的胳膊,讓佳贊在自己的腿上學習走路。孫淑芬堅信,她一定能成功。幾個月堅持下來,佳贊奇跡般地學會了走路,雖步履蹣跚,但畢竟邁出了人生第一步。這一刻,孫淑芬流淚了!這是幸福的眼淚,她所有的辛勞和付出在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驗證。2004年冬天,她又從福利院領回了兩個腦癱兒———柱子和媛媛。 柱子今年12歲了,患有嚴重腦癱,智力幾乎為零。柱子剛來時,不會用筷子、不會說話,直到現在還經常『拉褲子』。12歲的孩子不能說話讓孫淑芬很著急,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得不到開發,那就意味著他將終身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這對一個孩子來說太殘酷了。從柱子進門的那天起,孫淑芬就教柱子叫爸爸、媽媽,對照口型,教了他無數次。幾個月後,柱子的口中突然吐出了『媽媽』兩個字,這是他來到世上第一聲真切的呼喚,孫淑芬頓時熱淚盈眶。她開心地告訴鄰居,『我家柱子會說話了』。柱子現在學會了說一些簡單的話,雖然是簡單的三四個字,但孫淑芬已很知足了,畢竟柱子已經12歲了,過了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現在,柱子學會了穿衣服,孫淑芬開始教他寫數字,教了一個多月,寫了好幾個本子,可柱子沒能寫出一個像樣的『1』,孫淑芬依然沒有放棄…… 孫淑芬懷裡的小女孩叫媛媛,已經16個月大了,她是和柱子一起來到孫淑芬家裡的,從外觀上看不出媛媛有任何智力缺陷,但媛媛和佳贊一樣,不會走路。媛媛整天纏在媽媽身上,雖然抱著10多公斤的孩子很吃力,但孫淑芬從來也沒有抱怨過。孫淑芬的身體也不好,患有心髒病和嚴重的風濕,但她即使在發病的時候,也要竭力地照顧著這幾個孩子。前幾天,孫淑芬特地去北京學習腦癱兒的護理常識,短短7天讓孫淑芬寢食難安,她牽掛孩子們,學習一結束就趕回了哈爾濱。孫淑芬說,也有許多人不理解:『你這樣做,到底圖的是什麼?』對此,孫淑芬非常坦然:『我這樣做,既是為了幫助孤殘兒童,讓他們像正常兒童一樣享受家庭的溫暖,也是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後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