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俄企業對接『黃金邊貿線』
2005-08-26 08:14:29 來源:經濟日報網  作者:蘇 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6日電題:中俄企業對接『黃金邊貿線』

  擠,真擠。處處摩肩接踵,人頭攢動,寸步難移。這一幕不是出現在廟會、賽場、歌友會,抑或是黃金周的旅游景區,而是一個貿洽會————由農業部、全國工商聯和黑龍江省政府共同主辦的『全國鄉鎮企業民營企業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暨對俄經貿洽談會』上。

  『真沒想到,來了這麼多的人。』主辦方的一位工作人員似乎有些招架不住。

  原計劃3000人參加的貿洽會,呼啦啦來了全國27個省、自治區、市和俄羅斯、澳大利亞兩國50個代表團的900餘戶企業、6500多位企業代表。其中遼寧、吉林、甘肅和黑龍江由副省長親自帶隊,另外還有由120名市長、廳長、局長帶隊的代表團,足見其魅力。

  『國家實施的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為東北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這是一次難得的商業機會,我一定要來看看。』第二天就要出國考察的天津市工商聯副主席、德利得集團董事長王學利確信,東北乃至俄羅斯有著尚待開發的廣闊市場,所以不肯錯過8月15日開幕的這個貿洽會。

  黑龍江省副省長劉海生則向記者表示:『搭建民營經濟發展平臺,擴大非公有制經濟合作發展領域,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任務。』『舉辦本次貿洽會,就是為各地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參與我省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對俄經貿搭建一個對接平臺,進一步擴大非公有制經濟合作發展領域,提高民營經濟發展外向度,實現優勢互補、經濟互利、共同發展』。

  也許,正是由於一方的給予恰是另一方的需要,使得此次貿洽會人氣頗高。

  新模式:

  降低成本與風險

  就地出口創品牌

  記者發現,與會者對企業合作方式和經營模式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對產品的關注。

  在牡丹江市東寧展區,十餘位代表對吉信集團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2003年,吉信集團與浙江溫州達芙妮鞋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投資9600萬元在俄羅斯建了一個鞋廠。采取在中國境內加工成半成品,在俄羅斯完成產品的組裝後直接進入俄羅斯市場的方式,僅用兩年時間,就在俄羅斯打開銷路。

  這種新的加工貿易模式,不但打破了以往鞋類產品出境諸多環節給企業造成的高成本、高風險,也使中國鞋在俄羅斯取得銷售的合法身份,提高了中國鞋的聲譽。如今,吉信集團境外鞋廠年產拖鞋、皮鞋、雪地鞋、運動鞋1300萬雙。黑龍江省省長張左己稱之為『吉信模式』。很多企業從中看到商機,相繼效仿。目前,東寧縣的企業在境內外建有17條制鞋生產線,產品在俄羅斯市場供不應求,僅此一項就拉動當地出口總值增長十幾個百分點。

  在對俄貿易中,民營企業借助黑龍江省搭起的對接平臺,不斷嘗試著各種新模式。其中,以園區一體化、『前店後廠』開展進出口加工的跨國工業園區受到商家的青睞。東寧縣與浙江客商協作招商興建的浙江工業園,將成批量引進江浙等地和俄羅斯的大企業,通過『前店後廠』模式開展進出口加工;北京辛營服裝有限公司、天津客商都對到東寧縣建立服裝鞋帽加工廠興趣十足;中國臺灣客商張惟翔聽說俄羅斯對電視需求量很大,當即表示要在園區內建設一個電子產品組裝廠。

  而互市貿易的對外貿易方式也成為對俄貿易中的熱點。集貿易、物流、工業加工、商務會展、休閑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由香港世貿集團投資百億元打造的跨中俄兩國邊境的貿易綜合體————『綏芬河————波格拉尼奇內貿易綜合體』,以及按照『封閉運行、境內關外、自由貿易』模式運作的『東寧————波爾塔夫卡互市貿易區』等園區的展位前,諮詢、洽談者絡繹不絕。綏芬河市與穆市沿301國道聯手打造的木業產業加工帶同樣吸引了很多前來投資的民營企業家。在『綏————穆經濟一體化推介會』上,來自浙江、北京、山東等地的民營企業紛紛與綏、穆市達成了投資辦廠、合作開發的意向性協議。

  黑龍江省中小企業局局長賈玉梅認為,黑龍江省能吸引來這麼多賓朋,很大原因是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好政策和對俄貿易橋頭堡的戰略地位。黑龍江省不僅吸引了不少南方民營企業前來投資辦廠,甚至還有許多像吉信集團的企業把生產車間搬到了俄羅斯境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賈玉梅表示,『俄羅斯重工業發達,能源豐富。而我國南方發達地區的許多民營企業都完成了資本積累,一些閑置資本正在多方尋找投資機會。貿洽會是一個絕好的橋梁。通過這個橋梁,無疑會促進我省對俄經貿的戰略昇級,推動全省中小企業壯大發展。』

  新機遇:

  聯手拓展俄市場

  共同贏取好回報

  在黑龍江省的經濟優勢中,對俄經貿算得上是一張『王牌』———與俄羅斯邊境線長,或陸路相連,或隔水相望。黑龍江省擁有25個國家一類口岸和9個中俄互市貿易區,對俄貿易佔全國總量的1/5,是中國甚至世界各國拓展獨聯體及東歐市場的『橋頭堡』。

  黑龍江省與俄羅斯的友好交流和經貿往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二十世紀50年代,前蘇聯援建中國的156 項重點工程中就有22 項落戶黑龍江,為其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上世紀80年代,黑龍江省與俄羅斯的區域合作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相繼對應開放了15 個邊境口岸和3 個互市貿易區。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的州區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關系,並建立省州長定期會晤機制。雙方的一些企業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農業開發、森林采伐、科技交流和勞務輸出等方面,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赤塔紙漿廠、秋明州煉廠等一大批重大合作項目相繼啟動,黑龍江省已成為中俄經貿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平臺和通道。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間,黑龍江省對俄貿易額每年以平均30%以上的速度遞增,2004年達到38.2 億美元。今年上半年黑龍江省對俄進出口完成22.3 億美元,同比增長30.8%。其中對俄出口14億美元,增長71.6%,高於全國對俄貿易出口增幅27.7個百分點。

  黑龍江省副省長劉海生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中俄兩國高層互訪史無前例。這為黑龍江省對俄經貿合作戰略昇級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黑龍江省適時提出推動對俄經貿合作戰略昇級,要實現從邊境貿易向全方位經濟技術合作的轉變,從『引進來』向『走出去』的轉變,從構築貿易通道向打造加工載體的轉變。

  目前,中俄雙方間已實行本幣業務結算,黑龍江省各商業銀行開展了匯款『直通車』業務,對俄進出口貨款可從俄方邊境城市直接匯到中方口岸,從而避免了貿易風險。黑龍江現有綏芬河、黑河、東寧三個國務院批准的邊境互市貿易區以及國家級東北亞科技經貿合作區和中俄科技信息中心,為建設能源、原材料以及機電產品、高科技產品、服裝紡織品等跨國加工、生產、出口配套體系,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提供了廣闊的創業平臺。

  新期待:

  吸納民企與俄企

  擴大優勢與互補

  劉海生認為,擴大中俄優勢互補的領域非常廣闊:一是貿易領域優勢互補潛力很大。

  中俄產業不盡相同,中方的紡織、電子、食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產業比較發達,黑龍江對俄出口的產品也以此為主。俄方的石油、木材、礦產資源優勢明顯。這種優勢互補是長期的,合作共贏的潛力是巨大的;二是工業優勢互補潛力巨大;三是農業領域的優勢互補潛力很大。俄羅斯的土地資源相當豐富,人均耕地1公傾,中國人均耕地不足0.1公傾,不及俄羅斯的十分之一,雙方的最佳選擇,是優勢互補。俄方出土地,中方出勞務、出資金、出技術。

  近幾年,黑龍江省把發展對俄經貿作為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點,實施『南聯北開、全方位開放』戰略。如今,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全省對俄貿易的主導力量,在對俄貿易中唱主角。2004年,非公有制企業對俄進出口貿易額佔全省對俄貿易總額的77.2%。今年上半年,非公有制經濟對外貿易實現出口總額27.53億美元,其中80%為對俄貿易,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67.78%。黑龍江省非公有制經濟的對俄貿易主導地位已經確立。

  今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積極參與對俄出口加工基地、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科技合作基地等方面的建設。在對俄出口加工區、互市貿易區的發展上,非公有制經濟也佔據著主角的位置,黑龍江省全省對俄進出口加工園區建設項目86項,總投資88.9億元。

  非公有制經濟對俄貿易的迅速發展,改變了黑龍江省的對外貿易發展格局。如今,黑龍江省已經形成以邊境小額貿易為主,一般貿易、民間貿易為補充的新格局,邊境小額貿易額已佔全部對俄貿易總額的66%。

  盡管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對俄貿易中的主角,但黑龍江省並未就此滿足。2004年,黑龍江省提出中俄區域合作戰略昇級。力爭在對俄貿易上三年翻一番,六年翻兩番,到 2010年達到140億美元;在對俄投資上,三年翻一番,六年翻兩番,2010 年達到8 億美元。顯然,這一戰略的實施,為中俄雙方客商提供了巨大的商機。

  因此,黑龍江省期待全國各地的民營企業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等優勢,抓住機遇,把握商機,與黑龍江共享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發展機遇,共同譜寫對俄經貿科技合作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