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8日電 杜爾伯特縣煙筒屯鎮農民陳月亮,是位養奶牛的老把式。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老陳家的奶牛存欄就沒少過10頭。過去,老陳最犯愁的就是給母牛配種。村裡就那麼幾頭公牛,一不小心,就弄出個近親繁殖來。
讓老陳等十幾萬養牛戶撓頭的這種情形,從3年前開始,在大慶市有了根本改變。幾年間,市政府累計投入1500萬元,通過市、縣、鄉(鎮)、村四級良種繁育體系,為全市的每頭奶牛建立起『戶籍』。
在大慶市高新區的大慶市家畜良種繁育中心,總工程師唐志成在微機上向記者演示了這種奶牛『戶籍』管理。在鍵入了『大慶市奶牛檔案管理系統』幾個字後,頁面上立即顯示出全市10個縣區的26.7萬頭奶牛的分布情況。在『精確查找』一欄,鍵入『杜爾伯特縣煙筒屯鎮陳月亮』,老陳家12頭奶牛的圖文數據便一目了然。打開一頭編號為DTB489800的奶牛頁面,可以看到這頭奶牛的三維圖像和它的品種、品代、出生日期等7項149個『血統』數據。唐志成說,在大慶市奶牛檔案管理系統裡,目前已經錄入了17萬頭奶牛的圖文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可以清楚地知道農戶家裡每頭奶牛上三代的完全資料。這項工作從3年前開始,每天都在進行,預計到明年初,全市26.7萬頭奶牛的全部資料可以錄入完成。唐志成說,由市級政府組織為全市的所有奶牛建立『戶籍』檔案,這在全國也是第一家。
在為奶牛建立『戶籍』的過程中,大慶市同步進行了奶牛的群體改良。
由市畜牧水產局牽頭,引進了國際上最優良的凍精品種,依據『戶籍』檔案,對需要配種的奶牛進行一對一的服務。目前,在全市的362個養奶牛的村中,每村都有專職的繁育員,他們依據市繁育中心的信息指令,對每頭育齡奶牛進行全程服務,並對那些還沒有建檔的奶牛進行數據整理,及時上傳。據統計,3年來,全市已對21萬頭奶牛完成了群體改良。
大慶市副市長田風春和記者算了一筆賬:2001年底,全市奶牛存欄8.5萬頭,到目前,已經達到26.7萬頭;2001年以前,大慶市奶牛平均單體年產奶3.7噸,經過品種改良,如今全市奶牛平均單體年產奶達到了5.3噸,超過了國內平均水平。
田風春還和記者算了另一筆賬:由於大慶市奶牛業的高質高速發展,吸引了伊利、完達山、妙士等國內眾多知名乳業『龍頭』的入駐,使得目前大慶市的鮮奶年加工能力達到了100萬噸。今年,全市預計可產鮮奶80萬噸,僅賣鮮奶一項,農民就可以增收12.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