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0日電 作為一個醫生,他傾其畢生心力,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卻犧牲了自己最寶貴的健康;作為一名黨員乾部,他用行動實踐著誓言,用赤誠燃燒自己、溫暖照亮了社會底層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們。
戰勝軍,一個普通的名字,然而,在他身上卻有著非同尋常的力量。
他,28年紮根鄉村醫療第一線,以高尚的醫德、高超的醫術建起了一座百姓信賴的『平民醫院』,率先垂范帶出了一支拒不收『紅包』、親民愛民的醫療隊伍。提起哈爾濱市新發鎮紅十字醫院黨支部書記兼院長戰勝軍,十裡八鄉的農民視他為救星和親人,熟悉他的人們無不為他身上彌足珍貴的精神而動容。
7月14日,衛生部部長高強來到新發醫院看望戰勝軍,稱贊他是『基層醫療戰線的英雄』。
心知民苦發誓當一名懸壺濟世的農民醫生
出生在普通礦工家庭的戰勝軍,有著深深的農民情結。1968年,不滿15歲的他下鄉到北安農場。艱苦的農村生活,使他與農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貧困艱難的生活更讓他感受到農民的善良純朴,對農村和農民的一份摯愛在他心底油然而生。
而在農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讓戰勝軍改變了人生選擇。剛到農村那年,正在種地的表舅突然肚子疼得直不起腰,他陪舅舅到縣醫院看病。還沒到中午休息時間,醫護人員卻在辦公室裡打撲克,邊打邊說:『下午上班再來。』躺在冷板凳上的表舅,疼得額頭上布滿了豆大的汗珠。闌尾炎穿孔差點要了表舅的命,那痛苦的呻吟讓戰勝軍揪心,而醫生的冷漠更讓他憤怒。從那一刻起,戰勝軍發誓要當醫生,當一名懸壺濟世的農民醫生。
1974年,戰勝軍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5年,因表現出色被組織推薦上大學。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醫學院校,被佳木斯醫學院錄取。1977年畢業後,毅然決然奔赴農村,來到哈爾濱市新發鎮衛生院,從此一乾就是28年。
那時的新發鎮衛生院,十幾間平房、6個醫生、十幾萬元的外債。漸漸地,別的醫生都找門路調走了,最後只剩下他和他的妻子門春華兩名醫生。雖說是鄉鎮醫院,但臨床接觸的疾病種類一點不比大醫院少。為了農村患者的需求,戰勝軍憑著驚人的毅力,每天晚上騎自行車幾十裡,到市裡上夜校學外語、求名師,自學了外科、婦科、產科、骨科等多病科醫療技術,在國家級醫學刊物上發表了多篇論文,被破格晉昇為主任醫師,成了遠近聞名的『全科醫生』。
28年裡,戰勝軍親自搶救的危重患者6000多人,親自主刀手術近11000多例。而這28年裡,除了兩次到北京接受手術的日子,戰勝軍幾乎沒有離開過手術臺。由於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他也成了疾病纏身的『患者』,先後三次受到死神的挑戰。1994年1月,戰勝軍突發心梗,暈倒在手術臺旁;2001年2月,戰勝軍再次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經檢查,系再發性心梗、室壁瘤,做了動脈搭橋和室壁瘤切除手術;2004年10月,戰勝軍又被診斷為肺癌,做了左肺上葉手術。『十年三劫』,戰勝軍更加珍惜救治農民患者的一分一秒。作為醫生,他深知目前國內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為43%,戰勝軍說:『我明白自己的來日不多了,但我離不開醫院,離不開患者,只要我還能站著,我就要堅持上手術臺,就要為農民治病,死了也不後悔!』
心揣慈懷救治鄉親真情真意如父如子
多少次從死神手裡搶回了多少生命,戰勝軍記不清了;然而,那些被他救治過的人們,從他手中不僅找回了健康,也找到了一份尊重和關愛。如今,他患了重病,鄉親們怎能不牽腸掛肚?
從去年至今,得知他重病的消息,每天都有鄉親們趕來看他。有的拿來新鮮蔬菜、治病偏方,有的就為說上一句話、看上他一眼。年近七旬的馬桂香老人從十幾裡外的萬家村走到醫院,來看望她的『兒子』戰勝軍。
1998年初,馬桂香老人患膽結石在醫院做了手術,術後10天回到家中,誤將苞米花皮吸入氣管造成劇烈嗆咳,使剛拆線的刀口崩裂,胃腸湧到腹外。老人的七個女兒認為,母親是在新發鎮紅十字醫院做的手術,送回去醫院不能不管。結果,把老人往醫院一扔,一分錢不交,就走了。看到這情景,戰勝軍二話沒說,馬上為老人做了手術,並留在醫院治療了20多天。這期間,只要戰勝軍在醫院沒有手術,就守在她身邊,陪她敘家常,喂她吃喝,幫她梳頭,有時還給她接大小便……同病房的人都羡慕地對老人說:『你可真有福氣,戰大夫快成你兒子了。』
戰勝軍像親人一樣不厭其煩地照顧每一位患者,特別是老年病人。他說:『我對這些老年人,就像安慰我病弱的母親。』許多老年人都稱戰勝軍為『乾兒子』。然而對自己的父母親,戰勝軍常常愧疚得熱淚長流。
戰勝軍的妻子門春華,是新發鎮紅十字醫院的內科主任,她說:『整個醫院只有老戰沒有休息日,24小時隨叫隨到,最多時一夜要往返四次。為了春節值班,他18年沒回過鶴崗老家與年邁的父母過個團圓年。』在戰勝軍的人生天平上,患者和事業永遠是第一位。
凡是有疑難危重的急診,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假日夜晚,戰勝軍都會及時趕到醫院。許多外地和市內的患者慕名來醫院,點名道姓地讓戰勝軍做手術,戰勝軍的手術量越來越大。2000年那年,戰勝軍共做了1100例外科、婦產科和骨科手術,最多的一天做了13臺手術,從手術臺下來,經常是兩腿麻木僵硬,連上下樓都困難。
2000年5月14日晚上,戰勝軍10點多鍾纔到家,剛脫衣服躺下,突然接到急診通知,他立即趕回醫院。原來,前進村中年婦女魏淑霞臨產,因無錢讓大夫接生,胎盤滯留3天,纔來醫院,來院時產婦已出現失血性和感染性休克,生命垂危。在患者身無分文的情況下,戰勝軍立即組織搶救,並從醫院墊付了3000元錢,派人派車到市血站取血,為她做了子宮切除手術,及時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事後,魏淑霞逢人便講:『要不是戰大夫,我恐怕就活不到今天了。』
在記者采訪戰勝軍的前一天,他剛剛做完了五例手術,在剛剛接受完記者采訪後的一分鍾,戰勝軍又走進了手術室。而此時正是他做完第8個化療,反應最強烈的時候。按常規,戰勝軍所做的肺癌手術,需住院一個半月,而他半個月就回到了工作崗位。在化療期間,只要有病人點名讓他做手術,戰勝軍就會拔下化療的針頭趕回醫院。在一周之內,已兩次因體力不支,暈倒在手術室裡。記者親眼目睹,他捂著因化療反應隱隱作痛的胃為病人細心復查,他在一天沒進食的情況下為病人做了近一個小時的手術後,哇哇嘔吐。
心如靜湖乾淨做人未收過一分一厘昧心錢
記者在新發鎮紅十字醫院的藥品賬目上看到:先鋒4號,每支6.8元;先鋒5號,每支1.2元;菌必治,每支3.5元……對此,戰勝軍說,患者看不起病,關鍵就是醫院藥價虛高,我就想辦個平民醫院、農民醫院,讓農民看得起病,咱不靠賣貴藥掙那昧良心的錢!當醫生的,心裡最知道該怎麼合理用藥,像抗生素,能用簡單的就不用復雜的,能用便宜的就不用貴的。
新發鎮紅十字醫院1999年便成立了藥品管理委員會,所有的藥都是從廠家直接聯系進貨,藥房進藥沒有回扣,醫生開方沒有回扣,醫院進藥要把五道關。不論是親戚還是朋友,誰也別想打通他這關。
在低廉的藥價和合理的條件下,各種手術治療費用也迅速降了下來:闌尾炎手術1000元,剖腹產手術1700元,正常分娩600元……,這些價格是包括檢查費、床費等在內的總價。如闌尾炎手術從入院到出院全部費用不過千元,同樣的手術在市裡大醫院要貴5 6倍。時間久了,許多市裡醫院醫生的親戚朋友得了闌尾炎,寧願花錢打車也到這裡來手術,一些患者開玩笑地說,『從市裡打車到這兒做完手術,出院回家還能省下一臺彩電的錢。』戰勝軍總結說,一些市裡的患者之所以捨近求遠到這兒來手術,一是手術費用低,二是醫生技術水平良好,最重要的還是這裡花錢透明、公開、沒紅包,患者心情舒暢。
戰勝軍經常對職工說,農村醫院生存不易,農民生活更不易,許多農民患者東借西湊,甚至賣房子賣地治病,你再亂開藥、多收費,甚至收『紅包』,良心何在!農民給你幾十塊錢,甚至三頭二百,對咱們來說不算個啥,可對農民來說,那負擔就太大了!戰勝軍經常主刀手術,接『紅包』的機會很多。遇到這種事情,戰勝軍的原則是,不論患者是出於對醫生的不放心,還是出於真心的感謝,一律謝絕。今年1月26日,閻家崗農場農工魏亞珍慕名來醫院,請求戰勝軍給她做剖腹產手術。她說:『戰大夫,我知道你得了病正在化療,可我已經兩次失去了孩子,我不能讓這個孩子再沒了,我就信你了。』孩子順利出生後,家屬拿出500元錢給戰勝軍,說讓他補養身體,戰勝軍實在拗不過她,便把這錢替她交了住院押金。
早在8年前,戰勝軍以嚴肅的紀律率先在全院取締了『紅包』,帶出了一支作風過硬的基層醫療隊伍。
1998年的一天,從蘭西來哈打工的農民工范德纔因急性胃穿孔住院,清晨入院時交了1100元,還欠1400元醫療費一直沒交。查房時,戰勝軍發現他還沒有手術,便追問原因。范德纔吞吞吐吐地說:『主治的大夫說給他600元錢,就不用再往醫院交了。』戰勝軍急了,馬上把主治大夫找來,告訴他交回600元,補齊剩下的醫療費,立即開臺。看著主治大夫交回的600元錢,戰勝軍心碎了:有十元的五元的,甚至還有不少一元的,那分明是農民工的血汗錢!戰勝軍斷然辭退了這名醫生,從此醫院的規矩就立了下來。1998年12月25日,新發鎮紅十字醫院《醫患協定書》正式出臺,其中明確規定:『本院謝絕吃請,拒收紅包』。戰勝軍在大會上向全院職工承諾:『我是黨員,向我看齊。如果我遲到1分鍾,你們可以遲到1小時,如果我收1個紅包,你們可以收10個。』8年來,戰勝軍帶頭做起,醫院無一人收取患者的紅包。
在戰勝軍創辦的平民醫院裡,農民不僅可以花最低的價錢看病,還可以後交錢先治病,甚至少交錢治好病。向東村農民黃朝師患脾破裂住院,他愛人和長子一個癱瘓、一個智障,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為了治病打算賣房子。戰勝軍知道後,從家裡拿來1000元錢送給他,醫院又為他減免了2500元醫療費,幫他渡過難關。出院後,他對家人和醫院職工說:『戰院長哪是在救我一個人,那是救了我們全家人呀!』
心存大愛篳路藍縷攢下一份像樣家底
1987年,戰勝軍臨危受命,挑起院長的重擔。從那時起,他就下定決心,提高醫療水平,減輕患者負擔,建一所真正的農民醫院。
戰勝軍制定的各項手術費用和藥價在全市是最低的,新發鎮紅十字醫院的服務讓群眾感到熱乎。醫院的名氣大了,患者多了,附近五常、雙城、肇東等市縣,甚至哈市市區的患者都來就醫。醫院的收入逐漸增加,但是面對醫院的簡陋和設施的落後,戰勝軍心中的宏大計劃日益成熟。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戰勝軍和全體員工勒緊了腰帶,一點一滴地苦苦積攢著。當院長的18年間,不但還清了十幾萬元的外債,賬面上從100元已經攢到了150多萬元,醫院變成了二層小樓,固定資產達到190多萬元;全院53名在職醫護人員,有48名具有大中專文憑和技術職稱;陸續購進一些先進醫療設備,已成為一個擁有9個科室、60張床位,可做婦科、產科、外科和骨科30多種手術的一級甲等醫院。
在國有資產大幅增值的背後,有著多少艱辛和苦澀,醫院的職工最了解。醫院的辦公桌還是幾十年前的,刨一刨貼個面接著用。1998年,戰勝軍咬咬牙,決定給職工買臺通勤車。他和司機彭師傅到北京,白天走了一個又一個車市,晚上找十元以下的地下室住。就是這臺『紅葉』中客,戰勝軍自己從不捨得用。他到市裡開會辦事,都是乘坐335路公交車。他算了一筆賬,用一次醫院的車,幾十元的費用,坐公交車來回只需4元錢。
新發鎮醫院每年的招待費微乎其微,不超過1000元,去年只有700多元錢。有一次下鄉義診,12人的醫療隊共花了48元錢。在戰勝軍的帶領下,新發鎮醫院的員工們,以苦為樂,以『摳』為榮。戰勝軍的理想,成為全院職工拼搏的動力。
飽受病痛折磨的戰勝軍,一想到那些他曾治愈過的患者和等待他醫治的病人,羸弱的身體便生出一種巨大的力量。而他心中孕育已久的目標,更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橕。建一所一流的現代化『農民醫院』,哪怕傾其性命。
戰勝軍自己描繪了圖紙,下定決心再攢5年錢,建起新醫院。日前,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已撥款300萬,支持『農民醫院』的建設。新醫院平整場地工作已經開始,明年將建成使用。
站在新醫院即將拔地而起的土地上,看20多年前親手栽下的大樹,是戰勝軍最幸福的時光。每到此時,他都會開心地遐想,在這所一流的『農民醫院』裡,有一批優秀的中青年醫療骨乾,有先進完備的醫療設施,有潔淨美觀的醫療環境,農民舒適地看病就醫。戰勝軍說,夢想成真提前了5年,但我們醫院低價收費、不收紅包、熱情服務的做法不會變;我們與農民的心會永遠貼得這樣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