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5日電 題:農民的好醫生戰勝軍
他是哈爾濱市新發鎮紅十字醫院———一座普通鄉鎮醫院的院長,被眾多農民視為自己離不開的生命和健康的『守護神』;他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被十裡八村的百姓當作自己的親人———
王作龍陳將鵬
作為醫生,大多向往著大都市裡的大醫院,他卻選擇了農村,把全部的情感獻給了農民;作為一位高級知識分子,他卻與滿腿泥巴的普通農民朝夕相處、情同手足。28年來,共產黨員、哈爾濱新發鎮紅十字醫院院長戰勝軍,紮根在一座普通的鄉村醫院,搶救了6000多位危重患者,主刀做了11000多例手術,自己卻因積勞成疾,多次累得暈倒在工作崗位上。2001年2月,他做了動脈搭橋和室壁瘤切除手術。2004年10月,他又被確診為肺癌,做了左肺上葉切除術。
然而,面對病魔和羸弱的身體,為農民患者解除病痛仍是他無悔的選擇;為農民患者蓋一座現代化的新醫院,仍然是他最大的追求和心願。
他說,作為醫生,必須把患者當作自己的親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4月初,市委副書記、市長石忠信來到新發鎮醫院,給戰勝軍獻上一束鮮花,祝願他早日康復。
7月1日,當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杜宇新來探望他時,戰勝軍流著眼淚,用顫抖的雙手,打開了一幅設計已久的醫院規劃圖———那是他窮數十年心血,為農民兄弟勾勒的一幅美好的醫療願景。
望著他那憔悴的面容,感動於他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群眾赤子般的真情,市委書記不禁潸然淚下。
7月14日,國家衛生部部長高強來到新發醫院看望戰勝軍,稱他是『基層醫療戰線的英雄』,並握著他的手說:『感謝你能為貧苦的農民解除病痛,幾十年紮根鄉下實在不容易,希望你多保重,早日治好自己的病。』
黨和政府的關懷,給了戰勝軍戰勝病魔的力量;人民群眾的情感,使戰勝軍服務人民的信念更加堅定。他從來都把人民群眾當作母親,因為,是黨和人民群眾養育了他。為了黨和人民,他將付出自己的一切。即便豁出性命,也值!
年少時他立誓當一名農民的好醫生。為了這誓言,他放棄了工作的舒適和生活的優裕,28年把根紮在了鄉鎮衛生院
1954年,戰勝軍出生在鶴崗市一個普通礦工家庭。1968年,不滿15歲的戰勝軍下鄉到了北安農場。6年的農村艱辛生活,農民的勤勞善良、淳朴的品格和貧窮與困苦,都在他的心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與農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件事使他銘心刻骨,或者說影響了他的一生。他剛到農村那年,正在種地的表舅突然肚子疼得直不起腰,他陪著舅舅到縣醫院去看病。還沒到中午休息時間,醫生們卻都在辦公室裡打撲克,對病人的呻吟和滿臉的汗水毫不理會,只冷冷地甩過一句:『下午上班再來!』
面對一個闌尾炎穿孔的病人,那名醫生的冷漠讓他無法接受,他發誓,今生一定要當一名醫生,當一名農民的好醫生。
1974年,任勞任怨的戰勝軍,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5年,因為下鄉乾得出色,組織推薦他去上大學。他毫不猶豫地填報了學醫的志願,被佳木斯醫學院錄取。1977年畢業後,鶴崗市醫院想留下他,但他一想到舅舅當年看病時的痛苦神色,便義無反顧地和同窗好友、後來成為他的妻子的門春華一起,來到了哈爾濱市新發鎮衛生院。
這裡的條件太差了。十幾間平房、6個醫生、十幾萬元的外債。兩年後,醫生們調的調、走的走,就只剩下了他們夫妻倆。醫院人手少,就需要戰勝軍包治百病。他一頭鑽進知識的海洋,幾年時間裡,精通了外科、內科、骨科、產科,在國家級的醫學刊物上發表了多篇論文,被破格晉昇為主任醫師,成了遠近聞名的『全科醫生』。
夜,深沈而靜謐。但戰勝軍卻心潮難平,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他的老同學在杭州的一家醫院當領導,給他們夫婦發來了聘書,並開出了優厚的條件,讓他們到那裡去工作。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是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這該是多大的誘惑?他,真的動心了。
可是,多日的輾轉反側之中,卻總有一份牽腸掛肚的情感令他難以割捨,那就是他和當地農民的情感,一些難忘的場景總在眼前浮現———
一次,在大街上,一位他救治過的患者遇到了他,舉著手裡吃剩的半根冰棍,非得讓他吃下去;
一年臘月,一位被他治愈的患者家裡殺年豬,大老遠地給他送來了一盤豬肉和幾片血腸;
無數貧困農民那痛苦的面容和獲救之後的喜悅之態,都在牽著他的心。他知道,那不是半根冰棍和幾片血腸,那是農民———一個還沒有走出貧困的廣大的群體,對生命和健康的渴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他們已經把自己看作生命、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守護神』。
這也使他深深地意識到,自己與廣大農民之間的多年的情感,已經融入到他的生命裡。如果真的棄之而走,他的後半輩子將在愧疚之中度過。物質的優厚怎能承擔起精神的重負?一個守信的人又怎能違背當年的誓言?
他給老同學寫了一封長信,大部分敘述他和農民的情感,說明他無法離開貧困而又淳朴的農民們,農民們也離不開他,委婉地謝絕了老同學的聘請。
為了母親的微笑,他不惜捨卻自己更優裕的工作與生活條件。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多少年來,不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還是假日黑夜,他有診必到。有時候一個夜晚甚至要往返好幾趟。高超的醫術,對病人悉心的救治和無微不至的關懷,使不少患者慕名而來。近到本鎮的,遠到市區、雙城、肇東、肇源、肇州和大慶,點名道姓找他做手術的人越來越多。僅2000年,戰勝軍就做了外科、婦產科、骨科手術1100多例,最多的一天做了13臺手術。多少次從手術臺下來,衣服被熱汗粘在了身上,脫都脫不下來。兩條腿麻木僵硬,回家連樓都上不去了。
28年來,每一次當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挽救回來,每一次看到痊愈的農民兄弟面帶笑容離開醫院,他心中都會無限欣慰,為自己當年選擇了醫生這一職業感到自豪。
他親人般地對待每一位農民患者,自己卻積勞成疾。手術後半個月就返回工作崗位。他說:『只要我還能站著,就要為農民治病。』
戰勝軍救治了多少農民他大多記不得了;可治愈的患者卻沒有一人不把他裝在心裡。因為,戰勝軍的每一個患者,他都曾像親人一樣地照料過。有多少因家裡人得了重病而面臨破碎的家庭,都是他親手『縫合』的。有多少人的生命,都是他從死神的手裡搶回來的。
如今,他卻患了重病,該令多少人牽腸掛肚啊!
從2004年10月到現在,當他得了重病的消息傳出,每天都有鄉親們從十裡八村甚至幾十裡外趕來看他。有的拿來了新鮮蔬菜,有的拿來了老母雞,還有的拿來了治病的偏方。
7月5日,年近七旬的馬桂香老人從十幾裡外的萬家村走到醫院,來看望她的『兒子』戰勝軍。
1998年初,馬桂香患膽結石住院,由戰勝軍做了手術。術後10天還沒到出院時間,老人非得張羅出院。回到家中,她誤將爆米花皮吸入氣管,造成劇烈嗆咳,使剛剛拆線的刀口崩裂,胃腸湧到腹外。老人的7個女兒認為是戰勝軍給做的手術,必須還得戰勝軍負責。她們把老人往醫院一扔,一分錢不交就走了。老人抓住戰勝軍的手,大聲喊著說她就要死了,讓戰勝軍趕緊救命。戰勝軍一邊安慰老人,一邊給老人清洗胃腸上沾著的灰塵……手術一共用了3個多小時。
在馬桂香再次住院的20多天裡,只要有時間,戰勝軍就守候在老人的身旁,陪她嘮嗑,喂她吃喝,幫她梳頭,還給她接大小便。
出院時,老人哭著說:『戰院長比我的子女都強,我這輩子沒兒子,要有這麼個兒子該多好!』戰勝軍笑著說:『媽,從今天開始,我就是你的兒子!』
7月6日,戰勝軍看到醫院的走廊裡一男一女久久徘徊。他上前一看,認出來人是太平鎮太安村的村民周武夫婦。
周武喪妻,領著一個5歲的男孩過活,後來和不能生養的修雲清結合。本村有一個小姑娘是孤兒,善良的周武夫婦一商量,盡管家庭窘困,但還是收養了這個女孩。1997年,修雲清病情發作,走遍了省裡的大醫院,被確診為直腸肌瘤、子宮肌瘤、卵巢肌瘤、膀胱肌瘤和結核性盆腔炎。大多醫生搖頭嘆氣,說她得了癌癥。有的告訴她『想吃啥就買點啥吃吧』;還有的說『即便能治,你們也治不起』。夫妻二人終日以淚洗面,修雲清幾次把農藥舉到了嘴邊,但看著兩個孩子和恩愛的丈夫,又不忍下手。
聽說新發鎮醫院的戰勝軍醫術高,醫院的醫療費用又低,抱著一絲求生的念頭,2002年2月,他們找到了戰勝軍。
經過戰勝軍精心的治療,40多天之後,修雲清奇跡般地康復出院。醫院只收了他們2000元的醫藥費,戰勝軍還多次到他們幾十裡外的家中去探望。當年體重70多斤的修雲清現在120多斤,什麼活兒都能乾了,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起死回生的修雲清十分感念她的救命恩人,多少次都想來看看戰勝軍,可是總覺得空著手不好意思。這次聽說戰勝軍得了重病,兩人商量了半宿,借點錢拿去人家不能要,東西又沒什麼可拿,後來決定到醫院悄悄地看一眼恩人就走。
手術後的第九天,剛剛拔掉胸腔的引流管,縫合的刀口還沒拆線,戰勝軍就堅持要出院。他心裡放不下那些農民患者。按常規,這種大手術需住院46天,可半個月後,醫生拗不過他,他還是毅然回到了工作崗位上。當患者們上手術臺前,得知為他們開刀的戰勝軍正在化療時,都心疼地說:戰院長也是重病患者,他的病純粹是累的啊!
戰勝軍拖著重病的身體堅持在他的崗位上。第一次化療之後,一周之內兩次因體力不支,在為患者手術後暈倒。妻子流著淚勸他說:『自己多保重吧,沒了命,可就什麼都乾不成了。』
戰勝軍何嘗不懂得這個道理?可是,那一群群得知他有病而來看望他的農村患者,那一聲聲朴實的問候,都讓他感到一份責任和必須給予的回報。他對妻子說:『只要我還能站著,就要上手術臺為農民治病。』
農村醫院生存不易,但農民生存更不易,不能讓農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誰昧著良心賺農民的血汗錢,就砸碎誰的飯碗
長期生活在農民身邊的戰勝軍知道,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農民太多了。
向東村農民黃朝師脾破裂住院,他愛人和兒子一個癱瘓、一個智障,家徒四壁,一貧如洗。有的時候都揭不開鍋,又到哪裡弄錢治療?出院後,戰勝軍和醫院的領導班子商量,不但免除了他2500元的醫療費,還從自己家裡拿來1000元錢給他,讓他渡過難關。黃朝師感激涕零,『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他要給戰院長磕幾個響頭,他平生沒見過這麼好的醫院、這麼好的醫院院長,再說,哪有住院還倒找錢的?
農村的病人,只要是來醫院,就是急的。沒有大病、急病,誰能借錢、抬錢甚至賣房子賣地來住院啊?戰勝軍心裡非常清楚,凡是來到他們醫院的,都是出於對醫院的信任,而大多又是貧困的農民。作為醫生,救死扶傷是他們的天職,肩負的使命不容玷污。他經常對醫生們說,農村醫院雖然生存不易,但農民生存更不易,絕不能昧著良心賺農民的血汗錢。亂開大處方藥,多收費,甚至收『紅包』,這樣做還有心肝沒有?不管誰敗壞了本醫院的聲譽,一定嚴懲不貸。
1998年,蘭西縣來哈爾濱打工的農民范德纔,患胃穿孔來到新發鎮紅十字醫院求醫,住院時只交了1100元,可還欠1400元醫療費一直未交。戰勝軍問財務室什麼原因,財務人員欲言又止。經反復調查,患者纔吞吞吐吐地說,一個醫生已經答應了他,只要送給這位醫生600元錢,1400元就不用交了。戰勝軍異常氣憤,讓這位醫生交出收下的600元錢。這些錢中有不少面值竟是一元的,可以想象這些錢是怎麼湊上的。另欠的800元,就由這名醫生補交了。
1998年7月9日,戰勝軍發現一個胃穿孔病人疼得直叫喚,可外科醫生卻遲遲不上手術臺。一問,又是那名上次要私收患者錢的醫生,不給『紅包』就堅決不上手術臺。戰勝軍怒火中燒,這樣的醫生心有多狠?這樣的醫生能給患者好好看病嗎?這樣的醫生還算個醫生嗎?
解聘了這名醫生後,戰勝軍提出了『三不准』,即不准收『紅包』、不准勒卡患者、不准開大處方。他向全院職工承諾:『大家向我看齊,如果我遲到一分鍾,你們可以遲到一小時;如果我收一個「紅包」,你們可以收10個!』
僅僅承諾是不夠的,必須得有制度保證。為了減輕農民的醫療負擔,戰勝軍摸規律、搞測算,實行了『單病種限價收費制』,制定了《醫患協議書》、《告患者書》,詳細告知患者各種診療所需的費用,及對醫生收紅包、超標准收費的處理辦法。同時還公示了30多個病種的收費標准。像闌尾炎,全部醫療費用限定在1000元,胃穿孔限定在2500元,比市內的各大醫院便宜一半還多。醫院成立了藥品監督委員會,購進的所有藥品,得經過六關,最後由他簽批。他們的信條是,在全市所有的醫院中藥價最低,一定讓貧窮的農民看得起病。
戰勝軍也有收『紅包』的時候。2005年1月26日,正是戰勝軍化療反應期,整天吃不下飯,身體極度虛弱。閻家崗農場的農工魏亞珍慕名來到醫院,請求戰勝軍給她作剖腹產手術。她說:『戰院長,我知道你得了重病正在化療,但我兩次分娩都失去了孩子,我可就信著你了。』孩子順利出生後,看著異常疲憊的戰勝軍,家屬拿出了500元錢,並聲言絕不是送『紅包』,只是讓他補補身子。戰勝軍婉言回絕,可是魏亞珍卻淚流滿面:『戰院長,我跑了這麼遠的路來找你,你讓我們母子平安,這點心思你不領,這不是得讓我們難受半輩子嗎?』
戰勝軍只好收下了這500元錢,可他卻把這筆錢打到了魏亞珍的住院押金裡。他違心地收了這次『紅包』,是為了實現一位患者的願望。
身為長子,年邁的雙親需要他時,他總不能守在跟前。連續18個春節的除夕之夜,他都守候在農民患者身邊。父老鄉親的情更難捨,他放心不下他的農民患者
今年大年三十,戰勝軍和愛人、女兒、兒子團聚了,一家人終於在一起吃了頓年夜飯。
多少年了,他家的年夜飯都被患者的電話鈴聲打斷。只要一接到電話,戰勝軍放下筷子就得往醫院跑。可是,今年雖然闔家團聚,家人們卻怎麼也樂不起來———戰勝軍自己病倒了。
自從1987年戰勝軍當上了醫院的院長,到今年已經18年了,這18年他沒有回過一趟老家。18個春節,除夕夜都是和患者一起度過的。只能在大年夜通過電話,給遠方的雙親捎去不孝之子的愧疚之意和深愛著他們的孝子的真誠祝福。而每次打完電話,他都會熱淚湧流,泣不成聲。
鶴崗,距離哈爾濱不到四百公裡的路程,卻阻斷了父母與兒子濃濃的親情。戰勝軍身為家中長子,年逾古稀的父母多麼需要他的安慰?然而,有那麼多農村的患者需要他解除病痛啊!他知道,凡是年節來看病的,都是急危重患,他怎麼能放得下?在他心中,百姓的生命和健康,比自家的親情更重。再說,醫生和護士們跟著他苦苦地乾了一年,讓他們闔家團聚,苦了他一個,能給多少人帶來歡樂啊!
也正是這種高尚的品格,感召著醫生護士們也和他一樣,只要有急診,一定在第一時間內趕到醫院。
年邁的父母思兒心切,每年都得坐火車來看他。每當看到雙親那熟悉而又蹣跚的身影,他的內心就一陣陣酸楚。本來,兒子就報答不完父母的深恩,可對父母他要欠下多少感情債?而唯一能使他得到安慰的是,他使天下多少母親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女兒戰聰穎含著眼淚說:『我爸的感情世界非常豐富,18年沒回去探家,都是我爺爺奶奶來看他,只有我纔能真正感受到爸爸內心深處的情感。』
兒子戰健說:『爸爸深深地愛著這個家,但我們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吃頓飯,都成了一種奢望。我知道他愛我們,可他更多的情感,都傾注在那些貧苦的農民身上了。』
相濡以沫28年的妻子門春華,真正讀懂了丈夫的心:他對老百姓,是赤子般的情懷;他把他的職業,看得非常神聖。在事業和親情之間選擇,他始終選擇的是前者。
女兒10歲那年得了闌尾炎,是他這個當院長的爸爸給做的手術,卻交了所有的醫療費用。妻子的手術是他做的,岳父的手術是他做的,妻妹的手術是他做的,連襟的哮喘是他治好的,都按照醫院的規定交了費用。只不過岳父的醫療費是他掏的腰包。
在別人看來,這有些『不盡人情』;但在戰勝軍看來,這再正常不過:哪有看病不花錢的地方?哪有比他們醫院更便宜的地方?他的親友不交醫療費用,別的醫生呢?護士呢?其他人員呢?當領導的行不端走不正,這個單位能有好嗎?
妻子門春華的親屬是賣煤的,想讓醫院買他的煤,並保證和別人的價格相同,質量不比別人的差。當妻子試探著和戰勝軍談及此事時,他說:『即便價格相同,質量相同,但就因為是你的親屬,外界的認識就會不同。如果沒有好處,為什麼買你家親屬的東西?』這些年,醫院的冬煤都是黨員和職工代表出去購買,並且價格公開。
一次,三小姨子門小蘭來找他,因為丈夫是推銷藥品的,希望醫院能進點藥。戰勝軍和門春華結婚時小蘭纔幾歲,多年來就像親兄妹一樣,而且小蘭從未求過姐夫。戰勝軍心平氣和地對小蘭說:『小蘭,我們醫院的藥品都是從廠家直接進,價格已經沒有空間了,不賺錢的買賣咋做呀?不讓你掙錢我心裡難;讓你掙錢我心裡還難。再說,我一個人說了也不算,你能理解姐夫嗎?』
親情和感情永遠也替代不了對事業的熱情,永遠也替代不了他服務農民的一片真情。
農民兄弟就醫條件的簡陋和落後,使他心裡十分不安。他和員工們勒緊了褲帶,口挪肚攢,決心要給農民建一座現代化醫院。這是他一生的夙願
戰勝軍常年守護在農民兄弟的身邊,用他的赤誠和愛心解除他們的痛苦。但面對醫院的簡陋和醫療設備的落後,他常常為不能讓農民患者們得到更完善的醫療而不安。在他的心底,有著一個宏大的願望:一定要攢錢建一座現代化的農民醫院,讓貧苦的農村患者也享受城裡人的醫療待遇。
戰勝軍1987年接任新發醫院院長的時候,除了十幾萬元的債務,賬面上只有100元錢。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戰勝軍和全體員工勒緊了腰帶,一點一滴地苦苦積攢著。
大到車輛,小到算盤和計算器,不該買的一分錢也不花。醫院的辦公桌還是幾十年前的老古董,刨一刨貼個面兒,照樣是新的。1998年,他咬了咬牙,決定給職工買一臺通勤車。他和司機彭師傅到了北京,走了一個車市又一個車市,白天看得眼花繚亂,晚上還得找低於10元錢的地下室住宿。依著彭師傅,想買一臺南京產的『依維柯』,戰勝軍不同意。和北京的『紅葉』中客比較,多花的錢還能買一臺B超機。6年了,這臺車接送通勤,接過病人,職工家婚喪嫁娶都用過,只有戰勝軍不捨得用。到市裡開會辦事,他乘坐335路公交車去。他算了一筆賬,用一次醫院的車,得幾十元的費用;可坐公交車,來回只需要4元錢。
大家都知道,和戰院長說啥都行,就是不能提錢的事兒。前些年全鎮的公費醫療歸他管,不管是誰,哪怕是上級領導說話,想要違規多報銷一分錢,根本不可能。為這,戰勝軍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鎮裡和區裡都知道,新發鎮醫院每年的招待費微乎其微,每年都不超過1000元,去年纔700多元錢,據說這錢都是非『吃』不可的。比如請工人幫助醫院乾活、安裝設備、制作各項規章制度板……有一次做手術,從上午一直到下午兩點多,醫護人員中午沒吃飯,他請大家到飯店吃了一頓,算他一共7個人的醫療組,一頓飯共花了24元錢;還有一次下鄉義診,12人的醫療隊,共花了48元錢,吃的都是哈爾濱的名小吃『老頭包子』。
然而,『摳』得出名的戰勝軍,有時候又特別大方。比如購買幾十萬元設備,他捨得花。他說患者需要,也是醫院的固定資產。比如培養人纔,十幾年來每年都送2至3名技術骨乾出去進修,上萬元的學費他從不吝惜,沒有人纔醫院能發展嗎?這些年來,新發醫院已經先後選送19名醫護人員出去學習深造,並先後吸收了哈醫大、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佳木斯醫學院等院校的10多名畢業生。
當院長18年,戰勝軍和全院的醫護人員艱苦奮斗,不但還清了十幾萬元的外債,賬面上從100元已經攢到了150多萬元,醫院也從十幾間平房變成了二層小樓,固定資產達到了190多萬元;全院53名在職醫護人員,有48名具有大中專文憑和技術職稱;陸續購進了一些先進醫療設備,使醫院一躍成為一級甲等醫院。
戰勝軍並沒有為這些而滿足。他要靠帶領著大家繼續奮斗,去實現他們規劃好了的現代化醫院的藍圖。他說,到新醫院落成那一天,我纔會感到這一生是充實的。
為了千千萬萬父老鄉親的微笑,為了千千萬萬個農民家庭的幸福,戰勝軍,用他的生命履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傾注著對人民母親的真情,抒寫著崇高而又燦爛的壯美人生。
踐行『三個代表』的楷模本報評論員
戰勝軍的行為因質朴而感人,因契合著黨在新時期對黨員的要求而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戰勝軍,不愧為新時期踐行『三個代表』、永葆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楷模。
中國民間智慧在對一個人表示贊許時,經常用到一個簡潔明了、高度濃縮的概念:『好人』。而當好人的行為與其崗位、職務、政治信仰緊密地聯系到一起時,往往代表著他所在的一個群體。戰勝軍就是這樣一個好人。他的『好』,出於對他人疾苦深摯同情的善良本性,出於對精湛醫術刻苦鑽研的職業精神,更出於對黨的事業的不倦追求。因而,戰勝軍行為的意義及影響,已遠遠超出一個好人。如果說那送到戰勝軍嘴邊的半根冰棍,是出於一個患者對救命恩人的感激;那麼,那位七旬老人那句『兒子』的呼喚,便是群眾對一個黨員形象的認知。因為從入黨那一天起,戰勝軍就始終『把人民群眾當作母親』。戰勝軍的行為也因之具有強烈的代表意義,他讓群眾看到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來自城市的知識分子,一個具有高尚醫德的執業醫生,一個與他們心貼著心的優秀黨員。
篤行緣於深愛。一個人能堅持多年為一群人傾力服務,必定深愛著他們。6年的農村艱辛生活,讓戰勝軍深知農民的疾苦,深知農民就醫的難處,也與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於是,他與農民兄弟同喜同悲,血脈相融,愛民情懷已深植在他的生命裡。於是,他要替農民兄弟說話,要為農民兄弟做事,要代表農民兄弟的利益。於是,他以滿腔熱忱,甚至以犧牲自己的健康為代價,為農民兄弟守護著健康。戰勝軍的行為昭示我們,就一個黨員個體而言,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要立足崗位,替所服務的身邊群眾謀利益、辦實事;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要保持與廣大群眾的血肉聯系,了解他們,理解他們,發自內心地深愛他們。
當一個人鍾情於一種職業時,便會為之做出不倦的付出。而這種鍾情一旦注入了人生追求的動力,便會綿長而熾烈。因為有陪舅舅到醫院看病遭遇冷漠的刻骨銘心的經歷,戰勝軍『發誓今生一定要當一名醫生,當一名農民的好醫生』。正是在這種追求的支橕下,他纔幾十年如一日鑽研業務,超越自我,以精湛醫術換來無數父老鄉親的健康生命。戰勝軍對事業的追求,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可敬的職業精神,看到了生動的『先進生產力』,更看到了個人價值追求與黨的事業的完美結合。
落後不是和諧社會。我們應該承認目前農村較之城市的落後。而沒有農村社會的和諧,沒有城鄉之間的和諧,就不會有整個社會的和諧。也許,戰勝軍對此並未做過理性的思索,但他如春蠶吐絲般的奉獻和付出,契合著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當然,一個戰勝軍的力量不足以改變整個農村缺醫少藥的窘境,但他如勤牛奮蹄般的創業和進取,已經並正在改變著一個地區農民的健康水平,也讓我們看到了這種改變的希望和可能。盡自己所能,窮畢生精力,為農民建一座一流的鄉村醫院,讓他們像城裡人一樣就醫———戰勝軍用托以生命的無悔追求,點亮了火把,耀亮了人們的眼睛。從這個意義上講,戰勝軍堪稱構建和諧社會的模范實踐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優秀帶頭人。
戰勝軍,農民的『兒子』,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分子,一個時代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