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9月2日電 連日來,有媒體借讀者之口,極具傾向性地呼吁地方政府復建『文革』中被紅衛兵拆除的尼古拉教堂。我們認為這是荒謬的,不負責任的行徑,此聲當止。
尼古拉教堂曾經是哈爾濱的標志性建築,以精美的設計和恢弘的氣勢聞名中外。它始建於1899年,落成於1900年。上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的建設,哈爾濱呈現過相當長時間的經濟繁榮,確立了國際化都市的地位。但是同時,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也飽受了帝國主義的奴役。尼古拉教堂正是一百多年前沙皇俄國軍事入侵、經濟掠奪、文化滲透中國的歷史鑒證。遺憾的是,這一歷史遺跡『文革』中被無知而衝動的紅衛兵破壞了,拆掉了。那麼,我們想問的是,歷史已跨入了21世紀,如火如荼的現代化建設中,有人提出要復建尼古拉教堂,是想借此懷念舊日城市風貌、經濟繁榮,還是在為殖民文化招魂?
一個有影響力的媒體,首先應當具備的是政治責任感。
我們認識到尼古拉教堂是殖民文化產物的同時,也認同它是歷史文物。恰恰如此,應該指出的是歷史不可復制,文物更不容造假,這是《保護文物建築及歷史地段國際憲章》之約定,也是文明社會應具備的一般常識。近年來,哈爾濱市政府在文物保護上做出了很大努力,承擔了許多陳年欠賬,尤其是在修葺、保護索菲亞教堂等歷史遺跡,營造良好人文景觀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市民給予了充分肯定。保護文物的意義在於了解歷史,尊重歷史。那麼,復制文物意欲何為?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地方政府施壓,出此下策。
一個有影響力的媒體應當具備歷史責任感。
凡稱其為建築,均有其使用功能。歷史上的尼古拉教堂系宗教場所,那麼,假如今天復建了『尼古拉教堂』,它的使用功能何在?我們國家正在建設法制完備的社會,有關宗教事宜均有明確規范。由政府牽頭建教堂顯然是不適合的,而不作為教堂的『尼古拉教堂』用做什麼?建非所用無疑與黨中央、中央政府倡導的建設節約型社會格格不入。況且,當今我們的社會並不富裕,還有許多下崗人員生活困難,振興老工業基地任重道遠;我們的市政建設經費還很緊張,還有許許多多設施需要建設改善,此時為了想證明什麼而大興土木是不合時宜的。
一個有影響力的媒體應該具備社會責任感。不該壟斷輿論,先入為主,假造民意,做出不負責任的舉動。始建尼古拉教堂之時,是讓我們心痛的時代;拆掉尼古拉教堂之時,也是讓我們心痛的時代。如果說拆掉尼古拉教堂是無知而荒唐的行為,復建它更顯無知和荒唐。
尼古拉教堂是哈爾濱市民追思的影子,作為歷史鑒證,不如讓它留給這座城市當做永遠的心痛,不敢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