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義工擴容為何難——義工組織者徐秀玉的近懮和遠慮
2005-09-06 09:02:0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瑩 米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6日電 義工,在當今社會中,是個並不陌生的詞語。幫貧濟困、助人為樂、熱心公益是其精神內核。對於一個城市而言,除了是文明愛心的播種機外,更是和諧社會的潤滑劑。他是一個城市精神文明風貌的產物。

  然而黑龍江省所面臨的現狀是:3800萬人口,卻僅有300餘名義工,這300餘名義工全部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寧養院的醫生和學生。『寧養院』成立近5年來,社會義工人數和組成相對固定。義工隊伍為何吸引不到社會人員參與?近日,記者走入了這個群體,了解了他們的現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處看義工

  九月的黑龍江,天氣宜人,美景無限,然而對那些被痛苦折磨著的晚期癌患來說,享受生活成為了一種奢望。記者隨同學生義工們來到一位患有宮頸癌肺轉移的退休工人曹淑芹大娘家。

  『大娘我們給你拿藥來了,你最近吃飯胃口好嗎?排便怎麼樣啊。』關心的話語拉開了今天做義工的序幕。據哈爾濱醫科大學影像系的學生義工徐建宇介紹,他們這組義工服務隊共由3個人組成。第一次到大娘家為她服務是2005年4月1日,那一天的記憶很深。老人的家好小,她的老伴也曾是一名癌癥患者,相濡以沫的生活除了甜蜜之外,對老人們的不幸更讓人感覺心酸。然而老兩口的樂觀和對他們到來的熱情,讓徐建宇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在那以後,每周或不定期的給她送藥,陪老人說說話,拉拉家常,力所能及地幫老人做點什麼,是除了觀察老人生命體征並及時向老師反映的任務之外,學生們更樂意做的事兒。

  這不,剛一進屋,徐建宇他們就兵分三路。一個給大娘拿藥和大娘說說心裡話,一個負責收拾屋子,另一個陪大爺外出買米、買面。

  『大娘,你這個禮拜感覺身體怎麼樣,覺睡得好嗎,飯吃得怎麼樣?有啥煩心事跟我說說。』『嘿,前兩天防洪紀念塔前好多老年人都在那兒結隊鍛煉,你有時間就去看看。』徐建宇拉著大娘的手關切地詢問著。

  坐在床上的大娘從孩子們進門就一直高興得合不攏嘴,她說:『每天都期盼著你們能來,陪我說說話,我這病也治不好,拖累家裡人,老伴整天乾這乾那,自己就像廢人一樣。』

  『不能這麼想啊,家人都盼望你好起來,大爺整天跑東跑西不想讓你生活得更好,你看大爺胃癌那時候都判「死刑」了,今天不還是健健康康的麼,只要樂觀的生活,不要整天想著這病,開心的過每一天纔能忘卻疾病,咱把疾病拋到爪哇國去。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只要你高高興興的,全家人也都會很開心,這也是對關心你的人的一種報答。』聽到這些勸解,大娘平靜了許多。時間在指尖慢慢劃過,曹淑芹大娘家30餘平方米的小屋被學生收拾得煥然一新,陪大爺買米的同學也樂呵呵地背回來了10公斤大米。

  伴著晚霞,徐建宇他們這組服務隊坐上了回家的公車。義工的工作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徐建宇告訴記者。記者問:『你是怎麼踏上當義工這條路的?』徐建宇說:『學校把大四、大五學生畢業前的實踐課安排到寧養院做義工。我們首先要填寫義工申請表,學校了解每名同學對義工的看法和對一些敏感問題的見解後,再結合個人檔案,交流之後充分了解每一個志願者的思想動態,從中選拔出優秀的同學來當義工。』

  由於義工工作是無償的,來回的路費都是自己承擔,當記者問:『你們抽時間來照顧這些被宣判了「死刑」的人們,從事這樣的工作你認為值得嗎?』『值得。雖然我現在還沒掙錢,得從生活費中省錢當路費或幫他們買一些日用品,但每次看到他們期盼的眼神,就覺得值得了。其實,這些老人們真正需要的是陪他們說話,願意傾聽他們述說的人。我們這些義工只要抽出少量的時間就可以讓這些老人們開心地走完生命的最後旅程。』

  義工人數為何4年未增加

  據介紹,作為我省惟一的義工隊伍,『寧養院』的義工由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的百餘名黨員醫生和哈爾濱醫科大學影像系的大四部分學生組成。今年近300人,在這300人中只有大約三四名社會義工。而且這樣的組成結構,自從2001年以來,幾乎沒有改變。

  為什麼人數竟然如此固定?而且來自社會的義工會這麼少?

  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兼寧養院院長徐秀玉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她說,組成人數固定的原因是目前義工組成結構造成的。學生義工畢業『一去』不回頭。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每年到寧養院實習的學生,在畢業之後幾乎沒有再做義工的。

  記者找到了一位曾經做義工的同學李麗。她說:『畢業後就再也沒做義工,主要是沒有時間。其次是現在由於沒有學校的硬性規定,就忘記了自己還應該有幫助別人的責任。畢業後同學們大部分都到外省工作了,偶爾節假日回來還想多陪陪家裡人,總認為做義工的事會有人做的,缺了自己一個也無所謂。』

  徐秀玉說,醫院曾經也想到社會上招募一些志願者,可是由於做義工完全是自願的事情,而且當一名義工必須具備一些條件:比如說充分的愛心、相當的醫學知識、積極向上的心態等等,他要主動地去關注晚期腫瘤病人,樂觀向上,能把希望帶給每一個痛苦的人,把快樂撒向每一個人。這樣的人很難找。當初為了維持現在的義工隊伍人數,不得已采取『強制』的辦法,讓來實習的大四學生和黨員醫生做義工。這樣另外一個說得出的理由是想讓醫生、護士和即將走上醫生崗位的學生們能走出醫院和課堂,深入貧困患者家裡,親身感受他們所遭受的打擊和痛苦,由此實現了換位思考,拉近了醫患間的心理距離,也提昇了病人對醫生的信賴和信任。實踐證明,這樣的辦法雖然保住了本院的義工隊伍,但是義工的流失率也是相當高的。

  徐秀玉說,醫院畢竟不是執法部門,不能強制制定相關措施擴充義工隊伍,只能靠服務每一個病人時,向他們身邊的人多宣傳,讓他們理解做義工的意義,從而願意加入這個集體中來為其他人服務。『目前,義工的窘迫現狀讓我們一直思索一個問題,即目前我省應該建立義工組織,制定激勵機制,譬如可將做義工列入到公務員考核、大學生評優考核的標准,而老年人則可憑其在以後接受別人的幫助。讓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幫助他人。』

  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徐秀玉院長同時告訴記者,今後,他們醫院將建立一個專門管理義工人員的部門,加大呼吁力度,更深入地把做義工的使命感宣傳給在校的學生們,使他們真正認識到做義工的責任和意義。

  『義工服務』概念還需普及

  在我國,做義工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對學生樹立人生觀具有相當大的幫助。

  去年北京海淀區率先將義工服務納入中學生畢業考核的規定內:初中生要做20天義工、高中生要做30天義工纔可畢業。上海市普陀區將志願服務也納入公務員考核范圍內。但是記者在近日的采訪中發現,義工服務不被我省群眾看好。

  記者在哈爾濱市政府廣場隨機采訪了20名群眾。一位60餘歲的老大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知道什麼是義工。一名中年男子回答知道義工是給人乾活不要錢的人,當問及是否願意做義工時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說:『每天工作十分的忙,自己的事情還沒處理好,有時間還想多賺點錢養家,哪有時間去幫助別人。』一位遛狗的少婦告訴記者:『我不會去做義工,有時間我可以去游泳或旅游,不會去做那些費力不討好的活。』正在上大學的李麗說:『總是在香港的電視劇上看到義工組織,我曾經有幫助他人的想法,想利用課餘時間做義工,可是不知道去哪裡找。』20名群眾中,僅有3名表示有機會會去做義工,10餘名群眾都以沒時間、沒精力而不願意做義工。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員董鴻揚認為,志願精神是指一種自願的、不為報酬和收入而參與的,推動人類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和完善社區工作的精神,它反映了個人對生命價值和人生觀的積極態度,是公民社會和公民社會組織的精髓。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是有責任的社會,許多社會問題正是由於缺乏責任感產生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推廣志願精神對於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培養公眾的社會責任感具有積極作用。

  鏈接1

  青島:義工服務『等時儲蓄』

  在青島市南區,義工服務『等時儲蓄』開展的如火如荼。

  義工為社會提供服務,在『社區義工活動認證員』對其服務的內容、效果、工時進行審查、核實、認證生效後,將來如果他需要幫助,也會得到他人時間等同的服務回報。這種以『時間儲蓄』為鮮明特點的『義工制』社區服務活動開展後,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響應,踴躍參加,目前,已注冊的社區義工達5200餘名,參與活動人員達25000餘人次。

  鏈接2

  深圳:義工服務條例已出臺

  1990年,深圳成立中國大陸第一個正式志願者團體———『深圳市義務工作者聯合會』。16年來,深圳注冊義工的總數達到了58000人,服務時間超過500小時的『五星級義工』就有1151人。參與過義工服務的市民超過300萬人次,注冊義工平均每人每年服務時間超過50小時,非注冊義工或短期參與義工服務的義工每年服務時間超過270萬小時,按照一個人除掉節假日外每年工作260天、每天工作8小時來計算,全市義工的服務時間相當於2278個人全職為社會提供無償服務。

  今年2月,《深圳市義工服務條例》經該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條例對義工的定義、服務范圍、注冊條件、權利與義務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規定。如果說條例在實際中進一步規范了深圳的義工服務活動,使義工事業進入理性發展階段的話,那麼,更為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面,體現了一個城市、一個社會對無私奉獻愛心的人的尊重和認同,如條例規定『政府鼓勵有關單位在招工、招生時,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錄取有義工服務經歷者』等。同樣,深圳在3月5日『學雷鋒日』前夕舉辦首屆百名優秀義工評選活動,在今年的招調工指標中特設『愛心指標』,讓優秀義工入戶深圳,這些都是對無私奉獻的人們另一種更深層次的關愛。

  鏈接3

  上海:建立首個義工服務基地

  公務員每年義工40小時

  本報訊6月4日,上海市首個公務員義工服務基地在普陀區長風新村街道慈善超市揭牌,街道70名公務員將以此為服務基地,投入扶老幫困志願服務。

  去年底,普陀區在全市率先試點義工制度化,規定公務員每年參加義工服務不少於40小時,納入年度考核,作為晉級、提拔、入黨以及評優評先時的指標,對於作出貢獻的公務員義工或者單位,予以獎勵。《普陀區公務員義工考核辦法》將出臺,年內還將對公務員進行義工專業培訓,提高服務技能。

  普陀區現有公務員1700多人,已有880多人加入義工行列。義工服務場所為區內11個經常性捐助接收點、10個慈善超市、22所養老機構、100個社區老年活動室。公益服務內容為參與社會捐助和慈善救助等助困、助學活動,參與獨居老人『守望工程』、老人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等活動。

  記者了解到,每位義工都有一本義工服務手冊,上面記載著服務時間、地點和義工服務基地負責人、受助居民認可義工服務的簽名。區民政局長曹道雲告訴記者,『公務員義工是否服務到位,由服務對象進行考核,這種社會評判機制可確保40小時不流於形式。』上海市人事局公務員管理處處長徐錦林認為,把做義工納入公務員考核,有利於提高公務員公德意識和服務意識,了解群眾心聲。

  快快構築長效機制

  通過一個星期的采訪,與那些跟病魔做斗爭的癌癥患者的接觸中,深深感受到了義工的重要價值。

  50歲的常明潔老人是一位乳腺癌患者。得病後,癌癥的恐懼和疼痛的折磨像兩座大山一樣幾乎壓垮了她,她拒絕服藥,寧養院的醫護人員和義工學生們一次次上門,一遍遍地開導她,一段時間後,老人的痛苦少了,每次醫護人員和義工學生們去巡診,她說:『我總是盼你們來呀!接你們一次電話,我能高興一個禮拜,你們就是我的強心劑呀!』

  從患者熱切盼望的眼神中,義工工作的價值可見一斑。雖然先行者的腳步聲是微弱的,但我們看到,基於道德自覺的無私奉獻、關愛他人對於提倡樹社會新風起到了很大效用。當然,我們也看到,僅靠道德自覺是不夠的,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愛的單向而非循環的流動只能暴露出我們教育及制度的缺失,而這種缺失所帶來的代償性的代價是:義工者的道德自覺將會弱化,人們的目光越來越短暫,將會屈從於追求短期行為和既得利益。因此,社會還必須建立一種回饋機制,保證義工者也能分享到受益的權利。建立『義工服務』的長效機制是當務之急。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