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末,付華廷(右)帶領鄉親研制玉米脫粒機。 姚建平 翻拍
付華廷先後被國家、省、市、縣授予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鄉鎮企業家、優秀村黨支部書記等光榮稱號。他是黨的十六大代表,多次當選全國、省人大代表;第四、第五屆黑龍江省省委委員。他被中組部授予全國農村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層乾部標兵稱號。本報曾多次報道過付華廷的先進事跡。
東北網哈爾濱9月12日電 題:甘南興十四村書記付華廷:30多年帶出個『龍江第一村』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如今,30多年裡,在甘南縣音河鎮興十四村,由農民成長起來的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抓住經濟發展的脈搏,從機械化、水利化,到依托當地農產品資源創建高新技術的深加工企業,始終站在時代發展的潮頭,成為黑龍江省農村的一面旗幟。去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1.3萬元,集體資產由20年前的100萬元發展到現在的9億多元。今年,該村中國富華國際生態產業園全部達產後,可新增加銷售收入37億元,實現利稅近4億元。興十四村先後受到國務院、黑龍江省的嘉獎。早在2002年3月,黑龍江省委就作出過《關於開展向興十四村黨總支和付華廷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付華廷任黨總支書記已連任33年,三年一次的選舉,老付每次都是滿票當選。是什麼原因使付華廷和黨總支有這麼高的威望?提起這些,鄉親們都說,是他沒日沒夜的操勞,纔使大家富起來,我們信得過他,付書記心裡始終想著眾鄉親。
初秋,見到老付,已經傍晚時分,他拖著忙碌一天的疲憊身體回到家。付華廷說,村民從最開始住馬架子,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住上了磚瓦房,現在又由村裡投資2千多萬元,建起了116棟別墅,每戶住上了面積196.6平方米的現代化花園別墅,實現了統一供水、供氣、供熱。村裡有了自己的文化宮、圖書館,兒童免費入托入學、六十歲以上老人享受退休補貼。這些年來,看到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生活獲得了大改善,我心裡別提多舒坦了,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付華廷說,省報這麼多年來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在興十四村剛有一點起色時,就進行了宣傳。這20多年我們每走一步,每遇到一個難題,都是黑龍江日報在報道上積極正確引導了我們。特別是全國農村都實行分田到戶時,我們沒有分,走集體耕作的路子,當時爭議很大,報紙及時地宣傳報道了我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做法,這對我們的事業發展給了巨大的支持。我們現在向國際化邁步,建設高標准小康強村的時候,更需要輿論支持。
這幾年,付華廷在自己許諾的『不讓一戶受窮,不讓一人掉隊』的誓言下,和黨總支成員定下了一個原則,那就是『說了算,定了乾,困難再大也要辦』,依靠高新技術,大上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項目。村裡每次新上大項目,付華廷都充分聽取科技界朋友的廣泛意見,真正做到了萬無一失。2002年9月,興十四村的華冠科技股票在上海證交所成功上市,為興十四村的發展譜寫了新的篇章。
付華廷告訴記者,在未來五年,富華集團年加工玉米能力將達到50萬噸,產值可達到15億元,利稅2億元,農民人均年收入實現2萬元。10年內,興十四村將建成包括高新技術、生態旅游、農副產品深加工、畜牧養殖加工的國際生態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