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6日電 從今年開始,我省將逐步在全省中小學中開展『生命教育』,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開展不同的教學內容,最終達到讓學生尊重生命、愛護生命,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這是記者從昨天召開的全省中小學德育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議上了解到的。
在昨天的會議上,如何更有效地開展中小學德育工作,提高廣大學生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成為我省教育界人士交流的熱點。與會的眾多教育工作者,針對近年來發生在中小學生中的自殺、自殘等現象進行了討論。為什麼現在學生自殺的事件較多?大家認為,根本原因就是現在有些孩子缺乏對生命應有的熱愛、尊重與珍惜。此外,一些中小學校缺少對學生早期的心理教育,一些教師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育,缺少與學生進行心理的溝通,也是導致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非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產生心理偏差,在遇到矛盾和困難時,易采取過激行為的主要因素。
青少年自殺,這個沈重的話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回首這兩年,那些不堪回首的慘痛一幕仍然讓人心痛:2004年1月11日,哈爾濱市某中學一名女中學生,因為被母親數落了幾句,便賭氣服藥自殺;2005年1月中旬,哈爾濱市某中學一名初一男學生跳樓自殺;2005年1月下旬,哈爾濱市某小學一名五年級小學生,自縊身亡……
哈爾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師劉愛書說,青少年自殺現象,已成為我國青少年死亡不可忽視的問題,而且青少年自殺趨向低齡化。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復雜,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壓力不斷增大;社會上一些成年人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利因素給青少年帶來的影響,造成了一些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漸突出。家長的過分溺愛、過度嬌慣,也造成了一些孩子任性、自私的心理。這些孩子的自身承受能力較差,很難接受壓力,極易導致兩極分化,要麼過度以自我為中心,要麼過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點打擊,就會以自殺、自殘、報復等過激行為進行自我否定。因此,中小學校應該開展『生命教育』,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同時,幫助中小學生認識、理解生命的意義,使學生從小形成健康的心理。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牧童告訴記者,從今年開始,我省將逐步在全省中小學校開展『生命教育』,並將其納入中小學生思想品德課、思想道德健康課時中。在小學階段,將幫助和引導學生培養安全意識,正確區分安全行為與不安全行為。在特定安全環境中撥打『119』、『110』等求助電話;初中階段,將引導學生認識友情與愛情的區別和聯系,學會健康的異性交往,並學會避免受到性傷害,防止性騷擾;高中階段,將幫助學生學會妥善處理兩性交往中產生的問題,懂得哪些性行為是有害的並加以預防。同時要幫助他們理解友誼的真諦,樹立法律意識,理解生與死的意義。
據介紹,各中小學校還要安排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專題教育課時,作為『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