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9月16日電 題:強制標准能否『端出』安全月餅?
中秋佳節臨近,一年一度的月餅大戰硝煙又起,省內各類食品廠家紛紛搶佔月餅市場,臺灣、上海、天津等外埠月餅也紛紛『進軍』我省。在月餅大戰之際,今年九月初《月餅強制性國家標准》出臺,該標准將成為監管部門的執法依據,它能否保證月餅生產、銷售安全?記者就相關問題進行采訪。
缺少強制標准的月餅市場
近日,哈爾濱市各區衛生防疫部門在對月餅市場的檢查中,發現了多處衛生狀況極度惡劣的黑月餅加工點。據動力區衛生防疫站食品科科長苗建民介紹,到目前為止,該區搗毀了3家月餅黑加工點。這些黑加工點多位於城鄉結合部,十分隱蔽,不易發現,並且黑加工者都是河南、江西、溫州等地的外來戶。他們過節前一個月來到哈市周邊租房生產月餅,因成本低廉大量銷往縣鄉和城市早夜市。這些黑加工點不僅現場髒亂不堪,還用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添加劑制作月餅。
記者了解到,正規廠家生產的月餅,在銷售環節仍然存在大量衛生隱患。銷售人員沒有健康證等情況屢屢存在,而銷售人員多對此不以為然。
豪華禮盒包裝的月餅也存在食品安全問題。據工商部門有關人士介紹,目前市場上的一些月餅木制包裝盒采用密度纖維板,這些材料使用的膠粘劑含有大量的游離甲醛,不僅能造成室內空氣污染,也極易被食品吸收。長期接觸會引起呼吸道疾病、眼部疾病,重者會引起中毒。
針對月餅包裝問題,近日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月餅瘦身令』公告,我省食品工業協會積極組織企業貫徹學習。然而月餅仍然沒能脫去豪華的外衣。記者走訪省城多家商場和超市發現,奢華的包裝依然存在。
標准是執法依據從生產、包裝到銷售,月餅在人們購買之前的各各環節都可能存在問題。從香香鳥使用過期陳餡月餅事件,引發的月餅類食品的信任危機,到今天月餅禮盒過度包裝導致浪費引發的非議,人們迫切希望國家能出臺一個具有強制性的行業標准來規范月餅市場。如果沒有統一的科學的標准,行業檢測部門便無法有力監管月餅生產企業,所謂的監管就會變得空洞與盲目。近日,哈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對全市月餅生產企業抽樣檢查了40家,合格率達98%,與往年相比有大幅提高。而今年省城月餅市場外埠產品大量增多,這些月餅質量如何呢?記者隨衛生防疫部門在商場中檢查時發現,銷售人員對一些外地產月餅不是拿不出衛生檢驗報告單,就是出示的檢驗報告單與產品生產日期不符。記者經詢問有關部門得知,對這些外來月餅沒有進行過抽查,其合格率也無從得知。由於沒有國家強制標准,工商、質檢等執法部門缺乏執法依據。
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准委近日發布了《月餅強制性國家標准》。據了解,該標准定於2006年6月1日起實施,包含了產品分類、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簽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等方面內容。在生產環節嚴禁使用過期陳餡、回收陳餡,豆蓉含量需達到60%%纔叫豆沙餡,豆蓉含量在60%以下的為混合餡,豆的品種還必須標明是紅豆、白豆還是蠶豆;包裝成本應不超過月餅出廠價格的25%%,單粒包裝的空位應不超過單粒總容積的35%等。
有了標准還應強化監管
如何纔能使《月餅強制性國家標准》真正達到淨化市場的目的?哈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綜合標准化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監管全程透明、相關部門領導問責制和加大對欺詐違法的處罰力度,這三項一個都不能少。
月餅屬於糕點的一種,辦理了相關許可的食品企業都可以生產。但現在有一些不符合條件的企業乾得挺好,符合條件的企業卻乾不下去。在檢查中遇到一些企業有欺詐行為,最後卻因種種原因不了了之,不能根除欺詐、違法現象,其根源在於監管過程不夠透明,沒有對相關部門負責人的不作為行為追究責任的問責制。另外,執法人員在早夜市檢查時,發現不合格月餅,只能將其沒收,對銷售偽劣月餅的商販一般都不追究責任,而在國外銷售偽劣產品的與生產者同罪,我國法律的處罰力度遠遠不夠。
黑龍江澤言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澤敏說,《標准》應具有可操作性。像豆沙餡的豆蓉含量需達到60%%,這種百分比消費者無從界定,對消費者來說仍然是不透明的,無法真正行使監督的權利。《標准》應該對每一條款規定相應違反條款的罰責,並且界定清晰。不能一味地說禁止,而對於違反的企業處罰輕,使《標准》有名無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