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關於過往的新思考—訪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辛培林
2005-09-18 05:51:5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殷政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8日電 刺耳的警鍾劃破長空。74年前的今天,伴隨著沈陽城頭的隆隆炮聲,日本帝國主義舉起帶血的屠刀深深地刺向了中華民族的軀體。就民族情感來說,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到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的侵華戰爭,日本是給予中華民族傷害最深的國家。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今天,我們銘記歷史的意義『並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多年致力於日本問題研究的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辛培林教授說,『落後就要挨打』的傷疤還在隱隱作痛,通過對歷史進行理性反思進而更好地快速發展自己是十分重要的!

  辛培林教授說,日本從落後於中國幾十年的無名小國,一躍成為領先於中國的先進國家,崛起的原因值得深思。早在19世紀初,不少日本人就為西方列強海上入侵與俄國勢力南下威脅而感到懮慮,提出了『海防論』與『北方危機論』。中國發生的鴉片戰爭更給日本敲響了警鍾,日本幕府官員、諸侯大名、武士儒生紛紛提出要以此為『前車之鑒』,迫切要求了解世界形勢和外國情況。因此中國的《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書在本國雖未得到重視,但傳入日本後,被譽為『天下武夫必讀之書』,廣泛流傳。僅1854年至1856年間,《海國圖志》在日本被翻刻和翻譯的選本就達21種之多。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大清帝國』敗在了『東夷小國』日本的手下,還被迫簽訂了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這既使中國人感到『奇恥大辱』,又刺激了中華民族的覺醒。辛培林教授說,中國愛國進步的知識分子開始用競爭的意識來觀察中國與世界。當時,康有為指出,當今的世界處於列強競爭的時代,『圖保自存之策,捨變法外,別無他圖。』他策劃了『戊戌變法』,但由於守舊勢力遠遠超過維新勢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而告失敗。1899年下層群眾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反抗怒潮匯合成『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既有反帝愛國正義性,又帶有濃厚盲目排外色彩,最後被八國聯軍殘酷鎮壓。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徹底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深淵。

  日本在成功實現明治維新各項資產階級改革同時,也一步一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成為亞洲惟一的帝國主義強國。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了侵略中國的歷史。日本在不斷發展工業、經濟,而中國卻陷入了戰爭的災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在快速崛起,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然而從諸多指標來看,中日兩國的差距依然十分懸殊。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日本已經成為全球第二號發達國家。而中國,盡管經歷了過去20多年有史以來最快的增長,GDP總量在全球排第六的位置,當仍沒有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辛培林教授說,借鑒和學習日本先進的技術和經驗是十分必要的。日本一直把教育作為治國之首,二戰之後更是視為強國的上策。在日本,小學教育、初中教育普及率都已經達到了100%;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佔總人口的48%;成人識字率近100%。而由於國家教育經費的缺乏和普通教育制度的缺陷等等諸多原因,今天的國人中,成人識字率纔達到81.5%,文盲半文盲人數大約還佔人口總數的15%以上。辛培林教授說,盡快發展教育事業、迅速提高國民素質的艱巨任務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

  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日本的很多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日本的人均資源佔有量十分貧乏,但通過優秀的加工業揚長避短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企業發展層面,中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佔銷售收入比例通常不到1%。而日本企業早已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企業的研發費用一般水平都在5-10%以上。另外,日本在高科技研發工作上一直采用『引用』的方法。這樣做不僅可以減少開支,更便於和世界高科技接軌,並且大量吸引高科技人纔。辛培林教授說,已經擁有了許多高科技人纔和具備了相當實力的中國也需要從中吸取有利的經驗。

  辛培林教授說,日本人也有許多優秀的品質。比如善於模仿和學習。日本堪稱世界上變化最迅速的國家,現代的日本文化既表現了淵遠流長的歷史又具有相當歐化的傾向。日本的文學作品、影視藝術,就連書法都顯現出新舊結合、東西交融的特色。還有,日本比較善於在失敗中找到成功的一絲光明,善於分辨自己的利益孰輕孰重。從社會信用和國民素質看,日本人普遍被認為工作認真、講求效率。同樣,日本人的敬業、自律、講究禮貌和社會公德,都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辛培林教授介紹,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很少能看到垃圾,地鐵的牆壁上也看不到亂寫亂畫的現象,大街上看不到一個交通警察,汽車、人流嚴格按紅綠燈指示行動,一絲不苟。相比之下,打造自己的傳統文明、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提高國民素質也是我們需要歷練的。

  2005年9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大會上譴責日本總有一些勢力『竭力美化軍國主義戰爭,並為已經被歷史釘在恥辱柱上的甲級戰犯揚幡招魂』。他也同時強調,『牢記歷史並不是要延續仇恨』,中國發展中日友好合作關系的方針沒有改變。這是高瞻遠矚的見解!

  對於歷史,光有滿腔的熱血和口號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辛勤的汗水、真正的智慧以及紮紮實實的行動。我們尋找差距的目的不是妄自菲薄、不是『崇洋媚外』,我們需要的是對歷史更好的紀念、對現實更深刻的理性思考!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