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1000萬:100 滿語行走在瀕危邊緣
2005-09-18 07:06:00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8日電 在我國現存1000多萬滿族人口中,會說滿語的僅有黑龍江齊齊哈爾三家子滿族村的一些老人,且已不足百人!這些老人一旦故去,滿語口語將從世界上消亡。為了加速滿文研究的後備人纔培養,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今年首次招收了16名滿文與歷史文化專業的本科生、2名研究生和1名博士生,但黑龍江大學滿語研究中心主任趙阿平仍在為滿語的將來擔心。她說:『如果滿語消失,黑龍江地區的早期歷史以及整個清代史研究將面臨永久性的斷流,很多史實再也無法解密。』

  滿語行走在瀕危邊緣

  黑龍江大學滿語研究中心的趙阿平主任痛心疾首地說,每一種瀕危語言的湮滅,其所帶走的是一種珍貴的人文遺產、不可挽回的文化。作為我國56個民族中的第三大民族——滿族,人口已超1000萬,然而會說滿語的卻不足百人!如果再不采取緊急措施,再過10年,滿語口語就有可能從世界上消亡。其實我們現在許多東北方言都來源於滿語。像吃的火鍋,就是來源於為贏得作戰時間,滿族騎兵在征戰間歇把隨身帶的肉和一些乾糧、菜葉全放到頭盔裡,用火一起煮來吃。一些方言如「嗯吶」(是)、「哈喇」(食物變味了)、「勒特」(邋遢)等,則是滿漢大融合在語言上的表現。但是如果不加緊搶救這種即將消亡的語言文化,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這片黑土地上曾經擁有過的民族民間文化財富,都將只是一個美好的回憶。

  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滿語瀕危的警報就已拉響,全國僅有黑龍江省富裕縣三家子村及黑河地區等一些滿族村屯的部分滿族老人和少數中年人會講滿語。據黑龍江大學滿語研究所所長趙阿平等專家2002年調查,作為國內滿語研究『活化石』的三家子村滿語衰落趨勢已明顯加速,全村僅有3人能非常流利地說滿語,能聽懂並說大部分滿語的有15人,而這些人絕大多數在50—70歲,最高的達86歲,這些老人大多體弱多病,記憶力和聽力日益弱化。從近幾年的跟蹤調查情況看,老人們的滿語會話能力在逐漸退化,現在已經沒人能用滿語講述民間故事、傳說,相互用滿語對話內容也很有限,只能說些簡短的日常生活用語。

  如果再不對這些珍貴的滿語活化石加緊保護,隨著會講滿語的老人的離去,滿語口語這種珍貴的民族語言真的有可能在我們的視野裡消失,歷經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珍貴的民間傳統文化也正處於流逝邊緣。

  翻譯人纔匱乏,難解清史滿文檔案

  趙阿平教授介紹說,一個『馬背民族』入主中原,並且統治中國長達268年,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跡。由於滿語是清朝的國語,滿文被奉為國書。因此清朝大多數重要的條約、條文和檔案都是用滿語保存下來的。清朝政府為保密起見,機密文件多用滿文。特別是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形成的滿文檔案數量甚巨。清朝留下采的大量滿文文獻,是清朝歷史的見證,是一筆極為珍貴的歷史遺產,也是寶貴的民族文化財富,裡面隱藏著秘密。

  我國現存滿文檔案史料約200多萬件,黑龍江省檔案館就收藏清代史料60噸,僅由兩名專業人員整理出了目錄。目前,國家已立項修『大清史』,翻譯滿文檔案刻不容緩。然而要把如此繁多的珍貴史料全部翻譯出來,需要100個人用一個世紀的時間。我國對滿語進行研究是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而目前國內從事滿語書面語譯成漢文的人不到50人,而精通書面語的不到20人。面對浩如煙海的滿文檔案,滿語文化研究面臨著經費匱乏、人纔稀缺的困境。趙阿平曾多次上交提案大聲疾呼:救救滿語!搶救滿族文化遺產!滿族語言文化的搶救保存、發掘研究是一項綜合性的大課題,應協調民族、檔案、文化、旅游、財政等相關部門聯合『大拯救』。

  為了讓年輕人了解滿族文化的悠久歷史,使滿族文化進一步向科學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拯救瀕危的滿族文化,1983年成立的國內唯一專門研究滿一通古斯語言文化的科研機構——黑龍江滿語研究所於1999年遷入黑龍江大學,組建了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研究中心設立滿族語言文化學碩士學位點,面向國內外招生,到目前為止,這個專業已經培養了4屆碩士研究生。今年該中心首次在全省范圍內招收滿文與歷史文化專業本科生16名,其中有一名是美國人。這16名學生將在4年的時間內學習滿語、中國史、世界史、民族關系史等33門課程。

  趙阿平教授今年還培養了前夾留學的日本研究生和美國博士生。可喜的是滿語課是黑龍江大學的共選課,歷史學院、文學院、哲學院等院系的許多學生都積極選課學習,甚至其他院校的學生也來聽課,為我國滿語文化的研究和保護提供著寶貴的人纔儲備。來自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博士研究生AndrewJoseph(中文名金智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用流利的漢語說:『我已經學了20多年漢語,最初學習的是日韓語系,後來又學習了蒙語,我是從網上查到黑大滿語專業在招生的。滿—通古斯語言是一種即將消逝的語言,是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我非常願意學習這種語言。』東北農業大學學經濟管理的王鵬也趕來聽趙教授的滿語課,他說:『我曾自學過蒙語,蒙語和滿語都屬於一個語系,我非常喜歡研究這種語言。』趙阿平教授說,此次開設滿語本科班,就是為了培養可適應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圖、檔案等機構的工作需要;可從事滿學、歷史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的科研、教學工作以及滿文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纔。

  滿學成為世界熱點

  趙阿平告訴記者,現在滿語學科研究已被定為黑龍江大學重點學科,滿語文化研究中心也成為黑大人文社科重點基地。課題研究經費有了保障,人纔隊伍也基本上建立起來。科研人員正采用現代化數碼技術進行滿語調查,並利用計算機對大量珍貴的滿語口語錄音、錄像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准備建立滿語文化的數據庫。『雖然滿語作為一種語言將在10年內不可避免的消亡,但目前的搶救工作已為滿語文化的進一步研究搭建起了平臺,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現在滿學研究已成為世界熱點,國外一些研究機構都在加大對滿語的研究力度。目前世界上有23個國家的學者在研究滿語,《滿德詞典》、《滿俄詞典》、《滿英詞典》、《滿日詞典》和一些相關研究成果陸續在各國出版。尤其是日本文部省設立大型課題『環太平洋瀕危語言搶救調查』,每年有專家到我國東北進行實地考察。韓國漢城大學也為此設立了5年課題。國外從20世紀末開始將滿語文化研究列為文化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並專門培養高層次後繼人纔。趙阿平說,如今在日本、德國、俄羅斯、意大利、美國等國家都有專門人纔從事滿學研究,並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研究成果。有些人的滿文說、寫水平令人吃驚,這給中國的滿學研究者增強了緊迫感和使命感。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