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退一步 讓出滿盤皆活 哈高科國有股權轉讓紀實
2005-09-20 08:39:17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薛秀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0日電 題:退一步讓出滿盤皆活哈高科國有股權轉讓紀實

  8月5日,哈高科因召開股東大會而全天停牌。

  這一天,在公司五樓會議室內,曾任溫州市副市長、國企高管、上海市金橋出口加工區管委會副主任的黃衛峰,接替原主管單位哈開發區管委會選派的董事長楊登瑞,全面執掌哈高科。至此,浙江民企新湖集團以兩億元價格,買下哈開發區所屬上市公司哈高科29.99%的國有股,從而以大股東身份控股這家企業的所有程序全部走完。

  『我要用行動證明,股權出讓者和股權受讓者都是對的。』這是今年2月黃衛峰決定辭掉他在上海的任職,應邀北上哈爾濱接手哈高科時,在出讓方領導和受讓方老板都在場時說過的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而事實上,這筆『買賣』在成交的那一刻,就已曙光一片了,有業內人士甚至將這次轉讓評價為『在加強對國有股權轉讓監管的大背景下,頗具標杆意義』。

  現代企業被套上傳統模式

  這個1993年按照規范的股份制公司形式設立的企業,由原哈高開區直屬3家國有企業———高新房屋開發總公司、高新火炬公司和高新外貿公司以9000萬元認購6000萬國有法人股,於1997年在上海交易所掛牌上市。到轉讓前3家企業共持有42.2%國有股權。

  按理,這是個標准的現代企業。可它卻是『企業帽子+政府運作模式』的產物,知情者都說它『比國企還國企』。據了解,原高開區設立它的初衷,首要的不是賺取利潤,而是為了樹立開發區的形象。在這個初衷下,哈高科始終都是政府掌控:企業董事長由管委會領導兼任,提拔個中層乾部得管委會班子會討論;至於蓋廠房、辦公大樓,更是政府習慣性思維———形象第一。結果,辦公大樓豪華氣派,蓋一層就夠用的廠房,一下子蓋了6層。

  『現在回想起來,原高開區設立上市公司的初衷,哈高科都做到了。』哈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師逸告訴記者,那時,管委會曾用哈高科作貸款主體,從國家開發行貸款4.77億元,用於高開區基礎設施建設。師逸說,雖然這筆錢由管委會還,卻增加了企業負債,而企業本身並沒有這個責任和義務。這事若擱在任何一個獨立的民企,都不會答應。但哈高科是有上級的,上級考慮哈高科的問題,自然要從自己———開發區管委會的角度去考慮。

  這還不算。2001年中期還有1355萬元淨利潤的哈高科,到年底拿出來的年報居然是負12495萬元,以致每股虧損0.48元。對1億多元的巨虧,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大股東惹的禍。據2003年7月末賬面體現,三大股東已欠哈高科7167萬元。大股東如此佔用上市公司資金,導致其流動資金緊張。盡管證監會一次次出面催還,但三大股東不但無力還債,還要繼續向哈高科借款以償還銀行貸款利息,否則,銀行將隨時凍結其股權。

  諸多連環套,將哈高科越套越死,以致陷入資產不實、潛虧嚴重、無效資產較多、投資超預算、運行成本高的窘境。哈高科完全喪失了融資能力。

  最終讓開發區管委會下決心轉讓哈高科國有股權的,恐怕還是壞賬過多導致的計提數額巨大。要想擺脫困境,哈高科轉讓國有股權勢在必行。

  哈高科重組,曾一波三折

  早在2003年底,哈高科國有股權轉讓就已啟動。

  事先明確的轉讓原則大體有四項內容,即轉讓後的哈高科不能遷址,在做大現有主導產業的同時,新的重大投資要在哈開發區進行;出讓價格不能低於2002年末每股淨資產;保證職工利益不受損失;要多家選擇。

  最先被鎖定的,是浙江新洲集團及其關聯的3家企業。2003年12月26日,他們與哈高科三大股東訂立合同,以每股2.301元受讓共計7844.18萬股國有法人股,佔公司總股本的29.99%。然而,這場在當時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對新洲來說似乎也已勝券在握的收購行動,在洽談運作了一年之後終告失敗。原因是新洲的收購方案涉及國有股二次轉讓,國務院國資委並不認可。2004年10月11日,雙方終止股份轉讓合同。公告一出,市場嘩然,股價快速下滑,創出3.47元的歷史最低價。

  可緊接著哈高科的命運就出現了戲劇性變化。第二天即10月12日,原本要轉給新洲集團的29.99%股權,竟悉數進入浙江新湖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新湖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的囊中,而且與新洲比,新湖開出的價格更誘人,每股為2.55元。

  根據轉讓合同,新湖控股成為哈高科第一大股東,持有22.49%的股份;火炬公司和外貿公司不再持有哈高科股份;高新房屋開發公司尚持有哈高科3205.21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2.25%,股權退居次席。

  其實,這看似閃電般的轉讓也並非一帆風順。早在新洲尚未全身而退時,開發區管委會與新湖之間已經你來我往,雙方圍繞每股的價格、實際資產狀況進行的談判常常是脣槍舌劍。

  也許正是這一波三折,使哈高科這個總資產不過10億元的上市公司吸引了投資者的眼球;也許是因為拿下哈高科控股權的浙江民企新湖集團實力比較雄厚,其資本運作成績又被認可為『一個老到的資本高手』,此次的股權轉讓給投資者帶來了想象空間。在轉讓合同公告當天,哈高科在停牌一個小時後,股價飛快上揚,終以漲停報收。

  轉讓一步棋,換來滿盤皆活

  今年6月7日,新湖集團在收購哈高科獲國資委放行、證監會批准的5個月後,在上海證券登記公司辦理了交割手續,2億元收購款全部到位。

  很快,長期結在開發區管委會、三大股東、哈高科乃至銀行之間的連環套被一一解開:作為國有企業的三大股東,既還清了在銀行的7100萬元貸款和向上市公司借的7800萬元欠款,又有了支付與職工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如今這三家企業均已徹底改制;剩餘部分已被投資者開發區管委會收回。當初的9000萬元投資,在尚有12.25%股權未轉讓的情況下,已拿回2億元。管委會副主任師逸透露,下一步將把剩餘的國有股權全部轉讓,預計還可再拿回8000萬元。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已成事實。

  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哈高科。在過去長達4年的時間裡,哈高科除投資近千萬元上了大豆深加工二期工程外,再沒能力進行項目投資了。這次股權轉讓,解決了制約發展的瓶頸:原大股東還來的7800萬元欠款,使哈高科有了做事的『第一把米』;新湖進來了,哈高科在銀行的信譽等級提昇了,又有了融資能力。

  由原哈高科董事長退到副董事長職位的楊登瑞興奮地告訴記者,2005年是哈高科的『投資年』。在2月份黃衛峰上任總經理不到一周時間裡,就作出了投資4000萬元、啟動大豆深加工三期工程的決定。如今該項目建設已近尾聲,11月即可投產。屆時其大豆分離蛋白年產量將由6000噸增加至12000噸,預計每年新增利潤總額1055萬元,稅後利潤886萬元。為確保產能擴大後的原料供應,他們還以先租後買的方式,盤活了已停產5年的巴彥縣國企興隆油廠,使之成為原料生產基地。接下來,作為哈高科三大主業之一的房地產業在沈寂了多年之後,借助同樣有著房地產背景的新湖集團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品牌四面出擊:在開發區內,繼續承接基礎設施、標准廠房建設項目;在市區黃金地段,投資8000萬元建設中高檔住宅;而投資青島的工業園區的一期28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及12萬平方米配套設施建設,年內就可產生效益。

  黃衛峰向記者透露,明年哈高科起碼能給本地增加2000萬元稅收。

  過去,哈高科員工捧的都是『金飯碗』,乾好乾壞都一樣,甚至回家呆著工資獎金也一分不少。現在告別了機關辦企,體制新了,機制活了,所有人都如同被推上了『戰場』,乾勁十足。過去乾6000噸大豆分離蛋白需要300人,今年將要增加的6000噸產量,他們只需增加60人。

  一次股權轉讓,換來滿盤皆活。而黃衛峰的到來,應該說是錦上添花。當初開發區管委會是為了『要找一個能把哈高科做好的企業』而鎖定浙江新湖,而新湖集團為了『找一個能把哈高科做好的那個人』又三顧茅廬請來了先是『由官而商』、後又『由商而官』的黃衛峰,這使得這宗股權轉讓有了更深層的意義———既『引資』又『引智』。說起將如何執掌哈高科,這位始終置身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又經歷了多次角色轉換的『官商』,話語中透著深思熟慮:『要在融入中求引領,在與時俱進中求突破。』他說,把一個企業引領到一個活的機制下,我認為我可以做到。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