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1日電 沙棘果熟了,紅色的、黃色的果實墜滿枝頭。每天太陽還沒露頭,泰來縣江橋鎮豆海治沙小區裡的農戶鄒喜剛小兩口已開始忙著摘沙棘果。鄒喜剛高興地說:『今年,俺家60多畝地能摘沙棘果2萬來斤,匯源公司以每斤6毛錢的價格就把這些果全都收購了。』
今年,泰來縣2000多畝沙棘進入產果期,沙棘種植戶見到了『回頭錢』,種植戶把小小沙棘果稱為『致富果』。其實,最樂的當數縣裡官員,這些年,通過發展『沙產業』,達到了治沙、治旱、治窮和致富的目的。
泰來縣是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縣。地處嫩江沙地,境內有六條大沙帶,總長276公裡,沙漠地表形態面積達374萬畝,佔總幅員的63%,全縣80%的群眾生活在這六條沙帶上。年復一年的風沙、乾旱困擾著貧困的泰來人。
如何在治理沙地的同時,達到生態、經濟效益相統一?泰來縣委、縣政府探索著。2001年,省科技廳把『大果沙棘莊園治沙模式研究』的立題落給泰來。於是,這個縣有了一個全新的治沙理念,那就是在治沙的基礎上發展『沙產業』,變沙害為寶。
泰來縣在治理沙地,改善生態環境過程中,圍繞沙棘大做文章,大力發展沙棘林,把沙棘的生產、資源建設、科研開發和防風治沙、保持水土緊密地結合起來。他們采取成片造林、規模推進的辦法進行治沙造林。目前,全縣發展沙棘種植面積已達3萬多畝。北京匯源集團齊齊哈爾有限責任公司看好泰來縣的沙棘資源,投資建設了沙棘果綜合加工項目。這個項目將帶動全縣沙棘產業的快速發展,在2010年使沙棘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可有效治理沙地40萬畝,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從而走出一條以加工促種植,以種植促加工,以科研促生產,以開發促發展的生態農業良性循環之路。
讓農民看到利益,這是泰來縣發展沙棘產業較為成功的一點,也是沙棘產業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他們引導農民在沙棘林裡搞間種,種上紫花苜蓿、芝麻、綠豆、花生等經濟作物,這樣農民年年都可以得到效益。通過典型引路,讓更多的農戶種植沙棘,龍頭搞加工,及時收購沙棘果的辦法,極大地提高了農戶自覺種植沙棘的積極性。如果說農民種植沙棘算的是小賬,那麼泰來領導則給農民算了一筆大賬:大面積種植沙棘,三年後,人均收入可增長1000多元,可觀的效益賬,讓農民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