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節能50%節水1/3增產10% 節水少耕栽培技術在哈試驗成功
2005-09-23 09:35:5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9月23日電 一項可節能節水增產又可恢復地力的水稻栽培新技術———節水少耕栽培技術,日前在哈試驗成功並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近日,方正縣農委、統計局等6個部門的技術人員,對德善鄉蓮花村村民武洪寶的7畝水稻試驗田進行了測產,表明這塊應用了節水少耕栽培技術的水稻試驗田,比一般水稻田增產8%以上。

  據介紹,節水少耕栽培技術,是市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近年推出的一種全新水田耕作方式。它取代傳統翻耕或旋耕整地方式,采用專用旋耕機並以特定模式進行帶狀旋耕整地,即用水田帶狀旋耕機對稻田插秧地帶進行旋耕並在深耕過程中施肥,每個耕作帶間隔30厘米,間隔帶不進行耕作,這就是所謂的『少耕』。因少耕部分用水少而達到節水目的。2003年起,這項技術在五常、方正等水稻主產區進行了大規模試驗。

  已進行了3年試驗的武洪寶對這一新技術非常認可。他說,這種整地方式減少了過去耙地及撈稻茬等環節的費用,今年每畝整地費只用了27元,比過去節約差不多30元。每畝地全年節水300多立方米,僅為傳統用水總量的1/3。前兩年武洪寶的試驗田分別增產12%和18%。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農大農業工程專家蔣亦元教授認為,由於該耕作技術只旋耕插秧用帶狀土壤,且深度達20厘米,有利於使水稻根系發達,是實現增產的重要因素,同時可節省勞動力消耗50%以上。該技術在傳統水稻區很有前途。

  國家農業保護性耕作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煥文評價說,節水少耕栽培技術為當前水稻耕作制度的創新成果,可以使土壤團粒體得以較多保留,增強土壤孔隙度、含氣量、通透性和有機質含量,是值得大力推廣的新型保護性栽培技術。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