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兩組數字顯示:技術人員缺口極大
下面有兩組數字。
一組數字是:七臺河市在經過一次關井壓產和兩次整頓之後,通過驗收的361處礦井單井生產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原煤產量以每年100萬噸的速度增加。
另一組數字:七臺河市地方煤炭企業目前從業人員達到26000多人,但采礦、通風、機電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僅為550人,大約佔從業人數的2%%。平均每個礦擁有專業技術人員僅為1.6人。
兩組數字顯示,七臺河市原煤生產近年來呈現出喜人景象,連續兩年突破2100萬噸大關。面對這一驕人業績,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煤礦專業技術人纔的嚴重短缺,專業技術人員後續力量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該市煤礦安全生產的瓶頸。
專業技術人纔日漸短缺,是煤礦不需要,還是另有原因?經過調查采訪,結論是:這些年,不是分不來、就是留不住煤礦專業大學生。
東北網9月23日電 七臺河吉祥煤炭有限責任公司是當地一家較有規模的煤炭生產企業,有四對生產井口,年產原煤30萬噸,員工近800人,但是煤炭專業技術人員卻僅有10人,僅佔1%%左右。該公司技術人員最匱乏期是2004年年初———一些有學歷、有經驗的技術人員考取了區、市煤炭部門的公務員,導致4個井口沒有技術人員,生產一度陷入困境。
吉祥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文禮說,該公司五年沒有接收到煤炭專業畢業的大專畢業生了。大學生根本就不願到煤炭企業來工作。
根據《黑龍江省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決定》規定,年產3萬噸及以下煤礦至少配備3名安全管理人員;年產3萬噸以上礦井必須設置專門的安全管理機構,並按從業人員3%的比例配備安全管理人員,同時要配齊通風、防塵、防火等專業人員。
而在七臺河,人纔匱乏尤為突出,不僅這個標准達不到,地方煤礦安全管理及專業技術人員不及我省要求最低需求量的一半。
人纔結構『倒金字塔』:制約安全生產瓶頸
目前,七臺河地方煤炭企業人纔結構出現了倒金字塔現象:上面的領導既是院校出身,又有一線經驗,而一線的技術人員缺少。這樣,就給煤礦安全生產無形中埋下了隱患———層層下發的指導文件說得對路,但到了一線采煤面上,卻少有人看得懂施工方案了。
技術員出身、如今已是安全礦長的劉文東,已經在煤礦工作了10餘年。劉文東回憶起多年前的一幕,至今冷汗直流。1999年,當時還是技術員的他和20多名工友乘車來到井下,劉文東下車後感覺到風流不對,就讓20多個人停了下來,一些工友認為沒什麼事堅持要到采掘一線,被劉文東堅決阻止。劉文東隨後向礦長進行了匯報,並帶領一個工友步行到采區查看情況,發現是采煤工作面冒頂。由於發現及時,避免了一起傷亡事故。劉文東說,礦山生產,安全為天。每一名技術人員必須像一顆顆鏍絲釘堅守在生產的第一線,發現問題及時化解。
回顧七臺河市近年來發生的煤礦事故,坤達煤炭有限公司清華煤礦生產礦長楊克培告訴記者,除了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淡薄外,沒有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的科學操作和管理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煤礦生產過程中,如果沒有技術人員的設計,沒有技術人員制訂的各項措施,煤礦就生產不了。而在危急關頭,有技術人員在現場即可化險為夷,然而對於風險與利潤並存的礦山來講,企業日常生產更需要技術人員來指點迷津。楊克培給我們講了這樣一件事。去年,清華煤礦在礦井改擴建過程中,由於技術人員沒有及時到位,無法摸清井下的地質構造,掘進工作面被迫停了下來。最後用高薪聘請了一位從七煤集團公司退休的老工程師到礦上來,纔解決了這個難題。
技術力量不足,新設備、新技術就難以推廣應用。記者采訪中還了解到這樣一件事,一家很有規模的煤炭企業為了提高產量,准備開采一座新礦井,但未能實現。原因是,礦上的工程技術人員連現有的生產都難以維系,根本抽調不出人手為新礦井配置技術人員。
人纔培養亮紅燈:煤炭院校大都改旗易幟
吉祥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文禮在解釋人纔匱乏的成因時說,前幾年煤價低,企業虧損嚴重,拖欠職工工資時有發生,技術人員轉行流失很多,而煤礦招不來新的技術人纔作補充。
據介紹,煤礦工作險、髒、累,工資遠低於電力、石油等其它能源行業,因此,院校生源嚴重不足。近幾年全國高等院校中除了中國礦業大學還保留原校名外,其他與煤炭相關的院校都已改旗易幟。比如說,采煤專業變成了資源開發與管理專業,否則就招不來學生。由此引發的直接後果就是,從事煤礦生產的專業技術人員越來越少。而一些從煤炭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回到當地後,出於個人發展和待遇等方面的考慮,也紛紛考取公務員或去南方謀職。2004年,吉祥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由於技術人員離開企業另謀高就,吉祥公司二井在掘進上失去方向,找不到煤層了,致使公司二井在勘探時陷入了困境。直到從淮北礦務局聘請的助理工程師王國強等新的技術人員到位後,問題纔迎刃而解。
據了解,像吉祥煤炭有限責任公司二井遇到的人纔亮起紅燈現象在地方煤礦中已非常普遍,專業人纔的匱乏已經成為制約地方煤炭產業發展的『攔路虎』。由於技術人員的短缺,地方煤礦於是就出現了幾個礦井共用一名技術人員的現象,而一些企業為了保證生產,也挖起了國有企業的『牆角』,用高薪來吸引技術人員,更加劇了人纔競爭的局面。
填補人纔缺口:本地化培養成當務之急
近幾年,隨著煤炭形勢的好轉,一些地方煤礦為了礦井的發展,利用高薪、給住房等方式從國有煤礦挖走了不少專業技術人員。可是人纔招來了,問題也出現了。一是聘來的技術人員由於他不是本礦的職工,工作不穩定,哪個單位錢給的多就去哪個單位,一旦單位錢給的少了,可能就要走人了,職工隊伍的不穩定,導致了安全形勢的不穩定。
為了彌補技術人纔短缺現狀,七臺河市出臺了一系列扭轉人纔短缺局面的具體措施,培養『土專家』成為當務之急。具體的做法是,把優秀的礦工和基層的管理人員送出去,與市職業技術培訓學院、黑龍江科技學院定向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員,畢業後直接到企業擔任技術員職務。
但是現在來看,各企業求纔若渴,這樣的做法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滿足不了煤炭企業發展的現時需要。在煤礦工作20多年的楊克培工程師認為,七臺河市的技術人員短缺、流失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技術人員已經出現斷層,必須采取措施來阻止這種局面,否則10年後煤炭企業將無法生產。勃利縣第二煤礦副礦長、工程師於發金也有著同樣的感受,他非常希望今後煤礦有更多的技術人員、大學生、中專生、專業人員從事煤礦工作,為煤炭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橕。
令人可喜的是,七臺河市委、市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專業技術人纔短缺對煤炭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影響,高瞻遠矚地提出建設七臺河職業學院。據了解,七臺河職業學院開設了采煤技術、通風與安全、會計等13個專業。近日,七臺河職業學院首屆大學新生已經開始陸續到校報到。該校不但可以為煤炭企業輸送更多的技術型、實用型人纔,而且將有效緩解煤炭企業技術人纔短缺問題,使煤炭企業發展步入持續穩定的快車道。
絕非個案
七臺河作為地方煤礦,人纔短缺嚴重,但這絕非個案。
在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煤礦安全技術工作會上,全國煤礦專業人纔匱乏已經成為影響煤礦安全生產的首要問題,這是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可。作為一個技術性較強的行業,煤礦行業對瓦斯檢測、安全管理以及對下井工人培訓,都需要技術支橕。而作為地方的支柱產業,人纔匱乏不僅僅會影響到生產與GDP的後繼無力,更有關安全與生命的保障。
從全國煤礦技術人纔『熱』需求與煤礦專業培養人纔『冷』萎縮的現狀看,地方煤礦要想留住人纔,除了人心留住之外,不要指望『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應該更加注重在人纔自救上下大功夫。抓好目前員工的培訓與教育,比如說讓員工帶薪讀書等等;也不妨發揚一下傳幫帶的老傳統,培養『留得下、用得上』的本地人纔。同時,企業也要在吸引人纔方面推出切實的優惠政策,比如,給予一定數額的安家費吸引大學生落戶等等。不妨把它當作一個『子孫工程』,長期而漸進地積蓄人纔。
目前,國家教育部和財政部正在著手設立煤炭類本科專業定向助學金,鼓勵學生報考與煤礦相關的專業,並通過一定的程序保證這些學生能夠到煤礦工作。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同時也需要一個激勵人纔機制。這無疑是一條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