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5日電 農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科技如此渴求。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頻頻出臺,農民的春天已經到來,種地的勁頭更足了,久違了的喜悅重新掛在了農民的臉上,農民靠科技改變命運的想法更強烈了。
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確定由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龍頭省農科院科技幫扶十弱縣,於是一場探索科技幫扶工作新途徑的戰役打響了。兩年間創新了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新模式,改變了我省多年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現狀。
多方位示范,多技術試驗,多品種比武,多層次參與,使科技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各個角落。根據項目區單產增幅測算,2004年,省農科院科技幫扶使十弱縣±曾產糧食4000多萬公斤,農民增加純收入5000多萬元。
服務農民建設專家大院
針對農業專家與農民接觸少、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大量技術難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省農科院出資100萬元,在十弱縣分別建立了10個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實現了農業專家與農民經常面對面接觸。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到各專家大院諮詢、解惑的農民達5000餘人。
為了使專家能夠下得去、蹲得住、能工作、服好務,省農科院在各專家大院闢建了專家值班工作室和寢室,設置了專家諮詢臺,開通了農技"110"熱線電話,配備了電腦多媒體系統、圖書、掛圖、農業技術光盤和標本,免費向農民開放。在每個大院固定30名以上的農科院專家,將專家姓名、專業、電話在大院上牆公布,並通過電視等媒體向全縣公開,與縣裡農技人員共同組成了一支常駐不走的專家隊伍。
方便農民專家常駐大院
500多名省農科院的專家和縣裡的農技推廣人員混合編隊,農民戲稱『土洋結合』,這些專家常年駐院,輪流值班,換人不空崗,通過『坐臺』諮詢和巡回指導,全天候直接服務農農民。
2003年以來,入駐大院專家達1萬多人次,累計舉辦專家電視講座」100多期,有2萬多農民到大院觀看多媒體演示,現場回答農民諮詢、接待農民查閱圖書資料等1萬多人次,解答農民諮詢電話1萬多個。
培訓農民專家走出大院
為了培訓農民,專家走出大院,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專家系統講授與農民現場提問雙向互動等形式,先後培訓和人戶、到田間地頭傳授實用新技術20多萬人次。
由500多名專家攜帶省農科院編輯的30種先進農業科技口袋圖書,深入到以十弱縣為重點的全省40餘個縣(市、區)的400多個鄉鎮、2000多個村屯進行有針對性的農業技術培訓,培訓農民和當地農技人員30多萬人次,在作物生長關鍵時期或應農民要求深入農戶、田間地頭指導達1萬多次。
建設園區做給農民看
農業高新技術成果推廣難一直困擾著我省農業發展。省農科院在十弱縣建起10處標准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把『綠色課堂』辦到了農民家門口。在每個園區都展示著農業高新成果8大類100項以上,最多的達300多項。示范展示效果十分喜人,每個縣都從科技示范園區中篩選出適合本縣應用的成果20~30項,真正起到了『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乾、給農民做示范』的作用。
創新農技推廣新模式
省農科院在十弱縣建立的農業科技園區和專家大院,架起了農業科技進入農業經濟主戰場的『橋梁』,使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直接進到農家大院、進到田間地頭,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農民對科技的渴求。實踐證明,科技幫扶是科技長入農業經濟的最佳途徑。
增加農民收入最終要依靠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因此,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幫助農民掌握先進適用技術是治本之策。省農科院通過幫扶,培訓縣鄉農技乾部、種養大戶和農民技術骨乾等20多萬人次,深入農戶和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地教農民新技術,全面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使項目區的技術到位率和普及率達到95%以上,戶均增收1500多元,最高的達到7000多元。
院縣共建、科技幫扶,十弱縣農民由單純的『靠投入、靠政策、靠老天』轉變到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上來。縣領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僅明水縣50萬畝大豆,如都采用省農科院的新品種和新技術,畝均增產15公斤,全縣可增產大豆750萬公斤,農民增收近2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