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9月25日電 由於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有效地采取了保護生態資源的措施,近年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興凱湖的原始環境得以有效恢復,鳥類種數大幅增加。如今,游覽於興凱湖邊,丹頂鶴、東方白鸛、白尾海雕、中華秋沙鴨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隨處可見,自然保護區內到處呈現出萬鳥雲集的壯觀美景。興凱湖正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候鳥遷徙"驛站"。
位於三江平原東南部的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僅是三江平原濕地類型最多、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而且是三江平原最大的水鳥棲息繁殖地。而構成保護區生態平臺的興凱湖濕地,則是一個巨大的基因庫、天然的博物館,是世界上不多見的森林---濕地生態系統,在國際重要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佔有重要地位,備受世界關注。據初步統計,興凱湖高等植物有690多種,脊椎動物341種,而最具特色的生物資源是鳥類---國家重點保護鳥類48種,其中丹頂鶴、東方白鸛、白尾海雕、中華秋沙鴨、白鶴、白頭鶴、金雕、虎頭海雕、白肩雕為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白枕鶴、白額雁、黃嘴白鷺、大天鵝、小天鵝、鴛鴦等41種。經過保護區科研部門幾年的調查表明,興凱湖鳥類已由2000年的183種上昇到目前的230種;每年從興凱湖遷徙的候鳥超過200萬只。其中,僅東部不凍水面湖口處春季遷徙量就達50萬只。
興凱湖於1986年成為黑龍江省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晉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東方白鸛、白尾海雕、興凱湖松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湖泊濕地生態系統。近年來,為保護保護區內的原始生態環境,興凱湖管委會開始對湖區周圍的旅游景點進行全面整頓,封閉湖區道路16條,拆除違章建築32棟,遷出墳墓100餘座,清理捕魚船30只。同時,取消了某縣級市財政部門培訓中心建設項目,廢止黑龍江省某部門培訓中心建設規劃,阻止了周邊單位在核心邊緣開墾濕地的行為。今年以來,興凱湖管委會又首次對自然保護區實施了禁耕、禁漁、禁牧,實施封閉管理。目前,封閉管理取得了決定性成果,清退船只人員等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現已退耕8000畝,清除捕魚船只33條,清除放牧點13處。
伴隨著興凱湖生態保護的不斷加強,興凱湖科研領域也不斷擴大,"鳥類天堂"正在揭開神秘的面紗:大型珍禽丹頂鶴的遷徙量在240只左右,佔世界丹頂鶴遷徙量的12.4%,白枕鶴的遷徙量為750多只,佔世界白枕鶴遷徙量的17.9%。科研部門與東北林業大學合作,經過兩年的工作,對鶴類棲息繁殖區域的種群數量、棲息環境、人為影響等情況調研,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核心區內野生丹頂鶴棲息種群很穩定,數量70只左右,繁殖成體18至20對,成為我國第二大野生丹頂鶴繁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