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9月26日電 題:官辦勞務緣何冷清
據媒體報道,哈市農民工接待站是一個旨在幫助進城務工者就業,然而自成立以來卻一直門庭冷落,即使搬到了4層樓、3000多平方米的新址之後,仍少有人問津,每月促成有效就業的僅幾十人;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附近撫順街上民間自發形成的勞務市場卻人頭攢動,交易紅火。
政府投入了很多,卻收不到應有效果,白白浪費了寶貴的資源。這就好比費盡心機搭建起一個舞臺,卻不見有人來唱戲。而且,此種現象絕非個例,在當前各級政府開辦的許多公益性機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有一次,筆者跟隨領導到某縣的社區再就業服務中心參觀,中心大樓寬敞明亮,設施一應俱全,在窗口有許多人正在諮詢洽談,場面非常熱烈。中心負責人介紹說,每天都有上百人在這裡找到工作,但交談中卻發現這些人都不是什麼下崗職工,而是街道辦找來的『托兒』。而平時,這裡根本就沒幾個人來。
挺好的一個舞臺,卻演了一出假戲,讓人嘆息。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重要原因是經營不善。首先,營銷思路陷入誤區。在一些機構中,設施、設備已經實現現代化了,但經營管理者的頭腦仍停留在『官商』的水平上,不知主動推銷介紹自己,還習慣於等客上門,或是宣傳方式落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這就使那些需要幫扶的弱勢人群,尤其是初次進城的農民工對政府的一片苦心不了解,從而走了許多彎路,甚至落入一些非法中介的陷阱。
其次,是設計規劃上欠缺合理性。開辦下崗人員再就業服務中心、培訓中心等機構,主要就是為了便民利民,因此在規劃設計中應體現出這一理念,然而事實上,許多機構設置的地點非常偏僻,組辦方只顧了自己方便舒適。哈市撫順街是多年自發形成的勞務市場,聚集著大量的民間中介公司,許多農民工都習慣去那裡找工作,那為什麼不因勢利導,把類似『農民工接待站』這樣的正規職業中介機構開設在那些地方呢?
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工作人員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一些公共服務機構管理手段落後,工作人員水平不高,工作拖沓,不能充分利用現代化設備,導致服務內容比較單一,客戶選擇的餘地小,效率低下……企業不信任,求職者感到失望,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難以為繼。
筆者曾考察過日本札幌市一個『公共職業安定所』,發現那裡的工作人員有著驚人的敬業精神:他們每天不辭辛苦地到社會上搜集各種用人信息,一個人有時要跑幾十家企業和行政部門,回來後再分門別類匯編輸入電腦;同時,員工們還根據求職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推薦適合的職業,或是制訂學習培訓計劃。豐富的資料庫和熱情的服務讓求職者紛至沓來,而政府根據每個勸業機構取得的業績投放專項社保基金,更讓他們不敢有絲毫懈怠。
毋庸諱言,論各方面條件我們都比人家差得很多。但正因如此,我們纔更應煞下心來務實肯乾,少搞一些面子工程,為百姓多做一些實事兒,讓有限的資金和人力真正發揮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