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7日電 《義工擴容為何難》一文刊發後,引起讀者的廣泛關注,如何推動義工服務,近日記者走訪了相關部門。省志願者協會:服務意識亟待普及
團省委志願者工作部乾事祝國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說:『義工與志願者其實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我們也一直在摸索著志願服務的發展脈絡。活動不能經常舉辦,歸根結底是沒有經費。』
志願者難道不應該是無償服務的嗎?面對記者的提問,團省委宣傳部部長劉冰告訴記者,志願者本身到服務單位去服務是無償的,但作為組織部門,必須籌集活動經費,組織志願者、聯系各個需要幫扶的部門,這些都是需要資金的。
據介紹,1994年,我省青年志願者行動正式啟動。2003年6月20日,省十屆人大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黑龍江省志願服務條例》,這是全國第一部全方位規范志願服務工作的地方性法規,同時也將志願服務活動的主體范圍由『青年』拓展到了全社會。同年7月,黑龍江省志願者協會正式成立。現在冊志願者50餘萬人,每年參與服務的志願者130萬人,從事扶貧開發、社區援助、環境保護、大型活動、搶險救災等方面的服務。
然而,志願者機構及立法都非常健全的情況下,有些地區的志願者服務站出現萎縮的現象。團省委志願者工作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由於群眾對志願服務知識還需要了解、人們的志願服務意識還需提高。而志願服務沒有深入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各個街道團委負責人身兼數職,沒有精力把工作深入開展,有些團委僱人管理志願者的工作,導致組織者應付,志願者做不長久的現象;另一個原因,是由於人們對志願工作還不了解,有許多人不願意從事這項工作,志願者組織沒有能力覆蓋每一個角落。志願者組織者表示,目前能夠做到的也只是盡可能地發掘更多服務項目,並經常性招募。
省中醫藥大學:10月份把社會實踐納入學分管理中
每年都有許多大學生由於交不起學費而輟學,社會各界紛紛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受助的大學生在接受社會捐助的時候,能否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回報社會?記者采訪了3所大學的學生發現,回報社會的聲音很弱。
2003年考上大學的李剛,就讀於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家裡靠接受政府和社會救濟維持生活。他是在政府及好心人的幫助下順利地上了大學。當記者問是否會通過做義工幫助有困難的人這種方式回報社會呢?李剛說:『我可能會做,但不是長期的,因為我還得抽出大量的時間去打工掙生活費。』哈爾濱理工大學的貧困生張靜說:『我不會去做,我要把一切的精力都用到學習上,等羽翼豐滿後再去回報救濟我的好心人。』黑龍江大學的王濤說:『可能會去的,但不知道會堅持多久。』在記者隨機采訪的20餘名同學中,僅有5名同學表示會以義工的方式回報社會。
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團委李全老師說:『我們學校的志願者都會定期到社區或養老院為需要服務的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所做的工作都會記載在社會實踐報告中。我校現在有11個社會實踐基地,為了推動學生志願服務社會的意識,學校每年都拿出5萬元,作為社會實踐基金。學校將於10月份把社會實踐納入到學分管理中,更好的督促學生為社會服務。』
腫瘤醫院:成立義工管理部門
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兼寧養院院長徐秀玉告訴記者:我們醫院為了更好地推動義工服務,決定成立一個義工管理部門,由專人負責,定期到社會上宣傳義工的工作和意義,制定宣傳手冊,讓每一個人知道這個組織,讓他們了解怎樣報名加入、都做什麼工作。另外,我們還將從醫院內的每一名醫護人員抓起,每半個月或不定期的派醫護人員輪流到需要幫扶的對象家中,給幫扶的對象留下聯絡方式,幫扶對象喜歡哪位醫護人員的服務都可以隨時打電話找他們。通過每一名醫護人員對義工工作的深入了解,使他們從最初為了完成醫院交給的任務,而變成心甘情願地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