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大慶:社區走來貼心『片兒醫』
2005-09-27 09:16:0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7日電 衛生部調查顯示我國醫療服務費用增速超過了人均收入的增長,家庭醫藥衛生開銷已成為繼食物、教育支出之後的第三大消費。看病貴、看病難成為社會問題,農村有37%應就診病人沒有就診、65%應住院病人沒有住院。

  看病難、看病貴,表面上看是藥價過高的問題,其實是體制僵化。解決藥品價格虛高問題,需要從體制著手,發揮政府的功能,即對於低收入者服務的醫院,實施公共產品的低價醫療服務。發展公共服務性產業,加大對農村鄉鎮醫院和城市社區醫院的扶持,是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重要途徑,也是緩解社會矛盾的戰略任務。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途徑之一。衛生部研究資料表明,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下,三級醫院65%的門診病人和77%的住院病人可分流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分流後,同一病種每一門診人次平均節省費用45元,每一位出院病人平均節省費用990元。因此,這是一項『小投入、大收益』的民心工程。

  近日,衛生部部長高強指出,政府要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為群眾提供預防、保健、醫療等一體化的綜合服務。這充分說明國家和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正在越來越重視,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已是大勢所趨。

  9月10日2時30分,大慶市杏五井社區居民張大爺老兩口在睡夢中被驚醒,他們27歲的兒子癲癇病突然發作。雖然家裡常備有安定注射液等急救藥品,但苦於不會紮針推藥,眼看著兒子口吐白沫,兩位老人不由得在屋裡團團轉。情急之下,張大爺想起社區醫生曾留給自己一張聯系卡,他馬上按照上面的提示打通了社區醫院的24小時值班電話。

  接到張大爺的求救電話後,杏五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立即向距離張大爺家最近的『片兒醫』李寶生發出出診指令。此時外面電閃雷鳴,風雨交加,而且李寶生的腿因為一次車禍遭遇骨折,剛剛痊愈的他行走起來還很困難。夜色中,李大夫猶豫了片刻,但他隨即想到,如果改派其他同事去,難免要延誤搶救時間,最終他拿起雨傘一瘸一拐地走到張大爺家,來不及脫下淋濕的衣服,李寶生就投入到緊張的處置中,直到老人的兒子恢復了平靜。長吁口氣的張大爺握著李寶生的手,感動得半晌說不出話。

  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大慶油田總醫院集團所屬的5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上演著。在這57個社區衛生機構中,像『片兒警』負責社區治安那樣包樓包戶、負責社區居民健康的『片兒醫』們,如今已有200多位。他們針對大慶市居民居住分散的特點,依據『就近就急』的原則進行規劃和布局,現在已發展為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覆蓋大慶市86個居民社區,服務人口達55萬,相當於全市總人數的1/3。

  廠企衛生院所換『門庭』

  社區居民成服務『主角』

  2000年初,大慶市龍南社區的老百姓驚奇地發現,密集的居民樓區中,突然『冒』出個大慶市油田總醫院社區衛生護理站。以前只能在醫院裡看到的護士,現在則活躍在社區中。開始社區居民還有些納悶兒,認為家大業大的總醫院不守好自己的地盤兒,跑到居民家門口折騰啥?

  沒多久,社區群眾就真切感受到社區護理站的好處了。不管哪棟樓有了病人,保准就會有白衣天使的身影出現。有位外傷截癱多年臥床的老人患了重感冒,正當兒女們抬著他要去大醫院看病時,社區護理站的醫護人員聞訊進了門,為老人輸液、送藥、擦身,使他的感冒很快痊愈了。從此,這位老者成了護理站的重點服務對象。老人的兒女們高興地對左鄰右捨說:『別說,咱這社區護理站還真管用,看病的事沒出門就解決了,實在是方便啊!』

  2003年7月,大慶石油管理局進行了衛生資源重組。當時,其醫療衛生中心所屬的6個二級醫院、12個一級醫院和8個廠企衛生所由於技術水平低,競爭能力差,企業的補貼又在逐年減少,正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因此,石油管理局最終決定將這26家小醫院並入其所轄的大醫院———大慶油田總醫院,走三級醫院領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全新之路。

  社區是群眾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最廣泛的醫療服務市場。一項對大醫院單日門診量和門診病種的統計結果顯示,有70%的門診疾病完全可以在社區醫院得到治療。看准了社區這片廣闊天地之後,大慶油田總醫院集團將所有的廠企衛生院所均改造成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使其由過去的單純為油田職工服務轉向為社區居民服務,醫生則由從前的被動『坐堂待診』變為主動深入社區、走進家庭、貼近病人,由專科醫生向全科醫生『轉軌』。

  抓大也要抓小

  醫療資源共享

  大慶油田總醫院集團卻早在1999年就向『下』開拓,走社區路,進百姓門,由服務油田職工、家屬,擴展為服務廣大社區居民。以自己的實踐探索出一條解決普通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新路,在贏得群眾歡迎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穩定的病源。

  大慶油田總醫院集團總經理劉湘彬介紹說,雖然家門口就有社區衛生服務站,但不少市民仍然捨近求遠,爭相去大醫院看病。原因是他們認為社區醫療服務機構設備簡陋,醫生水平有限,到那裡看病不放心、耽誤事兒。而大醫院專家多、技術強、設施好。這種醫療資源的不均衡,使大醫院佔有絕對優勢,病員往往是『人滿為患』;而小醫院軟硬件都跟不上,只落得個『撿』病人的份兒。為使社區醫院真正發揮作用,而不是靠『撿』病人生存,集團通過『金橋工程』對社區醫院提供技術支橕,實現社區衛生服務站與總醫院人纔、技術共享。總院定期派專家到社區出診,或到社區醫院為危重病人會診,同時組織社區醫生到上級醫院輪訓,3年來共培訓全科醫生215名。集團還經常邀請國內和省內知名專家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辦高血壓、糖尿病等知識講座,拓寬了社區醫生的專業領域,開闊了其服務視野。

  資源共享使大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實現了『共贏』:隨著社區醫院醫療水平的提高,來看病的居民逐漸增多,社區醫生也有了用武之地。龍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楊艷芬欣喜地說,現在我們每天的門診量有100多人次,此外每天來免費量血壓的居民也有三四十人。科技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負責人說,雖然集團給我們補貼的經費有所減少,但我們的日子卻越過越紅火,因為我們的病人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在遞增。

  針對慢性病常見病突發病

  社區有了9.5萬份健康檔案

  龍南社區護理站是大慶市社區服務站的雛形。最早工作在這裡的4位護士們,成了大慶油田總醫院開拓社區的先鋒隊。此後一年多,油田總醫院先後在全市居民密集的社區建立了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並派駐一大批骨乾醫生和護士,專門針對居民的常見病、慢性病提供健康指導、初步診斷、出院康復等服務。看到社區衛生服務站帶來的好處後,其他社區的上百位居民聯名寫信給市領導,乘風街道辦事處負責人也主動找上大慶市油田總醫院,都希望在他們的社區也設立這樣的服務站,讓他們也能享受到大醫院的社區衛生服務。

  由於社區衛生服務站承擔起了眾多慢性病、常見病病人的救治,因此從根本上緩解了油田總醫院醫生、床位、設備緊張的狀況。

  9月12日,當記者走進龍南景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時,65歲的孫福清老人正斜靠在床頭打點滴。老人告訴記者,她患有心髒病和哮喘病,因為病情經常發作,她平均每個月都要來兩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如果到大醫院看病,要坐半個多小時的汽車,而到這裡步行只需三四分鍾,而且此處的醫生和護士特別了解她的病情,知道她用什麼藥過敏,什麼季節愛發病。冬天天冷路滑,每當她出行困難,醫生和護士就到她家裡送醫送藥。『這個社區醫院真是方便了我這樣的老病號』,老人由衷地說。

  在大慶市的社區中,經常能看到背著出診箱走樓串戶的醫生。他們知道所轄區域居民中有多少腫瘤、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病的患者,有多少孕產婦和嬰幼兒。這些醫生一般每個人負責七八棟樓居民的健康諮詢、用藥指導、心理危機乾預等。當居民們的疾病在社區醫院無法解決時,他們會預約大醫院的專家前來會診,或安排病人到大醫院檢查、住院等。由此,他們被社區居民親切地稱為『片兒醫』。5年來,各社區出動『片兒醫』多達上萬人次,深入居民家中進行健康普查,目前已建立健康檔案9.5萬份,基本摸清了轄區內人口的健康狀況。

  『雙向轉診』建立『綠色通道』

  社區醫療破解『看病貴』

  不久前,家住大慶市景園社區的一位60多歲老人,突感頭暈頭痛,手腳麻木,家人急忙找來『片兒醫』毛桂英。毛桂英初步診斷老人患上了腦梗塞,隨即將老人送到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簡單處置,又通過『雙向轉診』護送老人去總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由於治療及時得當,老人出院後未留下任何後遺癥。

  『雙向轉診』是大慶油田總醫院與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起的一條『綠色通道』,一般病人在社區被初步診斷病情後,如果需要去總醫院繼續治療,病人可以在社區服務站開單、交費,再由社區醫生專程陪護去總醫院直接做檢查和化驗,免除了患者排隊掛號、檢查之苦;病人從總醫院出院後,則可回到社區衛生服務站繼續後期的治療和康復。因此,『雙向轉診』使病人在享受到優質、快捷服務的同時,還明顯節省了醫療費用。據楊艷芬介紹,他們曾對肺炎病人的治療費用進行過粗略的計算,如果一位肺炎病人在大醫院治病,除了醫藥費,還有床費、陪護費、誤工費等,加起來大約是760元,而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需90多元。

  護士僅在醫院內護理病人這一傳統模式,如今也在大慶油田總醫院被徹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病房—社區的無縫隙護理。針對長期臥病在床無人照顧的病人、產婦、新生兒等特別需要家庭陪護的需求,龍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全國率先推出了『鍾點護士』服務,讓護士走進家庭為病人提供專業的護理和定時服務。有一位中年女士在醫院做完婦產科手術後,切口出現液化,需要長期換藥。東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派一位護士每天定時上門去為其換藥、護理及處置傷口,直到一個月後徹底痊愈。這位女士對上門護士的服務非常滿意,專門寫了一封感謝信寄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現在,『鍾點護士』在大慶市57個社區衛生機構已全面開花。

  記者手記『一大一小』破解看病難題

  國家衛生部部長高強指出,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群眾承受能力,我國的醫療衛生服務應該走低水平、廣覆蓋的路子。但目前我們的醫療衛生體系呈現出倒金字塔型———高新技術、優秀衛生人纔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醫院,農村和城市社區缺醫少藥的局面沒有根本扭轉。群眾患病在當地難以有效就診,需要到外地、到大醫院。本來大醫院的功能應是接診危重病人和疑難病人,但目前大醫院卻收治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患者,既造成看病難、看病貴,又浪費了大量的寶貴資源。

  有專家認為,要想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需要優先發展和確保的是初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將來發展方向應該是抓『一大一小』。大的方面是發展醫療中心,解決疑難病、危重癥的診治;小的方面是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平常感冒發燒就近在社區醫治,這樣纔能合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

  省衛生廳廳長金連弘說,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有其獨特的功能,它是從病人的需求出發,使衛生服務貼近社區、貼近家庭、貼近群眾。而要使社區衛生機構更好地為群眾服務,就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衛生資源。因此,我們主張打破衛生資源的隸屬界限,『推倒圍牆,資源共享』,鼓勵像大慶市油田總醫院這樣的三級醫院領辦社區衛生,依靠三級醫院在人纔、技術、資源、信息等方面所擁有的優勢,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規格和技術含量。最初有人擔心這種做法會使三級醫院『擠』了區級醫院,其實這樣做不是讓三級醫院壟斷病源,而是讓他們起到標杆作用。實踐證明,三級醫院辦的社區衛生機構,群眾特別歡迎。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