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7日電 (記者 楊軍)在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促進下,友誼縣、場合力,不斷延長產業鏈,將糧食『包袱』變成資源優勢。目前,該地區每年約有七八成以上的原糧,通過企業加工轉化和畜禽過腹消化進入市場增值,農戶因此年增收近6000萬元。
友誼縣農業及畜牧業資源豐富。境內的友誼農場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黑龍江墾區的『畜禽養殖大場』。近140萬畝耕地,可年產糧豆30萬噸以上。同時,年飼養畜禽總量超百萬頭(只)。
為實現『富民、興場、強縣』,友誼縣從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入手,積極幫助農場實現由傳統農業向農業產業化方向發展。近年來,通過招商,縣、場先後建起大麥、水稻、大豆、玉米等資源型糧食深加工企業和大鵝、肉牛等畜產品加工生產型企業40餘家,引資總額近3億元。
大麥、小麥、大豆、水稻、玉米和大鵝、肉牛等產業鏈條帶大了糧食生產、加工、轉化的產業規模。目前,友誼縣、場糧食生產年綜合加工能力為30多萬噸,大鵝和肉牛屠宰年加工能力分別為500萬只和10萬頭,均位具全省前列。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業產業化格局,已初步顯現。
生產車間連著田間地頭,企業和農戶實現了雙贏。每年,友誼地區加工轉化糧食都在近20萬噸。靠此,龍頭企業們收入4000多萬元,廣大種糧戶增收2000餘萬元。
畜禽過腹消化市場增值。『肉牛、奶牛、生豬、肥羊、家禽和特種養殖』六大基地的100多萬頭(只)畜禽,一年可吃掉『口糧』6萬多噸,糧食過腹轉化後,每斤糧食可增值0.2至0.4元。『糧變肉』、『糧變蛋、『糧變奶』,為農戶『變來』三、四千萬元的效益。
『吃乾榨盡』,50多萬噸的秸杆被養殖戶當做飼料糧,100多萬噸的玉米芯被糠醛廠加工成化工產品。隨著糧食深加工產業鏈的不斷延長,秸稈、玉米芯等廢品也成了『寶貝』,一個新的循環經濟鏈條正在友誼地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