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 記住9·26:大慶油田開發日
2005-09-30 09:12:4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蔣耀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30日電 題: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記住9?26:大慶油田開發日

  大慶:永遠的光芒

  假如以『歷史上的今天』為題,進行一個問卷式調查,請問:9月26日有什麼特殊的事件或特別的人物值得紀念?你會立刻想到大慶這個名字嗎?

  1959年9月26日16時許,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大同的小鎮附近,從一座名為『松基三井』的油井裡噴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松遼盆地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岩油田!

  當時正值國慶10周年之際,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為大慶,將大慶油田作為一份特殊的厚禮獻給成立10周年的新中國。

  『大慶』,這個源於石油、取之國慶的名字,從此叫響全國,傳揚世界。

  說起『大慶』,我們整理出若乾個『鏈接』———

  大慶油田的誕生,使中國石油工業從此走進了歷史的新紀元。1963年12月4日,新華社播發《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石油工業徹底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從1976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大關,進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1978年,全國原油年總產量突破1億噸,從此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從此開始的改革開放,有了立足的『血液』保障。年產5000萬噸的紀錄,大慶人奇跡般地保持了27年。

  大慶油田實現持續穩產高產的驕人業績,有力地保證了中國石油工業『穩定東部,開發西部』戰略目標的實施。與大慶的穩產相對應的,是國家建設的穩固;與大慶高產相對應的,是國家發展的高速度。

  大慶開發46年間,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相當於為全國人民每人生產原油近1.4噸,累計向國家上繳各種資金(包括承擔原油差價)總計超過1萬億元。

  如果你覺得以上的新聞背景有些繁雜和遙遠,那就看一份最新的資料———『9月10日,中國納稅500強揭曉。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以278.90億元的納稅額第五次榮登榜首。』

  我特別注意了與此相關的報道,幾乎都是這般寥寥數語。而大慶人早已習慣了默默的鑽探、默默的采油,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無怨無悔。

  問題是,大慶人可以默默奉獻,但默默奉獻絕不等同於默默無聞。無論對於誰,對這一段不該遺忘不能遺忘的歷史的『大面積』的淡忘,都是一件值得認真反思的事。就這一點探索下去,這其中一定涉及到信仰、信念、價值觀、方向感等等,這是不容小視的一個大課題。

  二十世紀是石油世紀,二十世紀的戰爭中大多數人的血都是為石油流淌的。這些話早已不新鮮了。當歷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近幾年,世界各國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已經真正地意識到了石油沈甸甸的分量。

  為了幫助思考,不妨再引用兩組數字:自1993年起,我國成為原油淨進口國,進口量為930萬噸,對外依存度僅為6%;12年以後的2004年,國內生產原油1.75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45.7%。在這12年間,國內石油年產量增長不足250萬噸,而石油消費年增長卻在1000萬噸以上。

  根據有關研究部門預測,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將達4.5億噸以上,國內可能產出1.8到2億噸原油,預計缺口2.5 2.7億噸。

  盡管我國是資源大國,但人均擁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24.3億噸,居世界第11位,但人均只有1.89噸,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25噸)的7.6%。

  這些枯燥的數字意味著,早已被我們甩進了太平洋的『缺油大國』的帽子,我們不得不重新戴上。

  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這就是大慶人在新世紀賦予『鐵人精神』的新內涵。

  大慶:精神的經典

  寫大慶,怎麼能不提到『鐵人』王進喜?

  1964年年底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的時候,王進喜代表全國工人發言。他的講話以大慶會戰為背景,以1205隊和鑽井二大隊工作為主線,重點匯報了大慶工人階級與惡劣的自然條件斗,與各種困難斗,終於取得了會戰的偉大勝利。當他在大會堂朗誦起自己的那一首短詩:『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乾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整個大會堂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另外一個很經典的場面:躍入泥漿池裡,奮力揮動著雙臂。

  這是一些很經典的話語:『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不乾,半點馬列主義都沒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這一切一切的『經典』,使王進喜成為那個時代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千千萬萬個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那手扶剎把的英姿,至今看來依然很『酷』。

  這一切一切的『經典』,逐漸地凝聚昇華成了一種『鐵人精神』。

  『愛國、敬業、求實、奉獻』,就是這個『精神能源』的全部成分,它先是溶進了大慶人紅色的血液裡,繼而溶進了石油這個黑色的『工業血液』中,接著就源源不斷地輸入共和國強健的軀體———民族精神的意義,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心靈中,並見諸於人民群眾的行動上。大慶精神的意義尤為如此。

  有人這樣比喻:在共和國建設的天平上,大慶是只舉足輕重的砝碼。在大慶開發建設史中截取三個時段就可以一目了然。

  ———十年動亂期間,大慶人統一的『革命思想』是:這亂、那亂,唯有大慶不能亂。與其對應的『革命行動』是:始終堅持生產一天都不停,產量逐年遞增並且幾乎就是在動亂結束那一年,原油年產量躍上了5000萬噸大關。

  ———改革開放20年,也是大慶油田穩產高產的20年。大慶油田連續27年在5000萬噸以上的穩產高產,無疑是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新紀錄。高產穩產的大慶———中國石油工業的『半壁江山』和『中國精神能源』合成的強大驅動力,助推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003年,大慶油田提出了『創建百年油田』的戰略目標。圍繞這個戰略目標展開的第一項戰略行動就是對原油產量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年產量首次下調到5000萬噸以下。

  經測算,如果在高含水後期繼續維持大慶油田年產5000萬噸以上,不僅地面設施將無法適應,還需要大量增加新的投入,原油操作成本也將大幅度增加,從而導致效益下滑。更重要和更嚴峻的局面則是:無法保持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無法保證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

  對大慶來說,科學的發展觀首先就體現在科學的大局觀。

  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這就是大慶人在新世紀賦予『鐵人精神』的新內涵。

  減下去的是當前,加上去的是長遠;減下去的是高成本產量,加上來的是低成本效益,這是大慶人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如何破解這個重大課題?大慶人早已胸有成竹———打一場『技術換資源』的大戰役。

  准確的表述該是,大慶人的技術換資源的行動與理論齊頭並進,更有一支2萬多名技術人員組成的龐大的隊伍結伴而行,從而迅速創建了一個新的科技創新體系,從而迅速形成了『買不來、帶不走、拆不開、偷不去、溜不掉』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這樣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企業不僅僅滿足於做大、做強,還要考慮『做久、做長』。

  今天,當你在互聯網上檢索一下,當把中東、伊拉克、裡海、馬六甲、歐佩克、中海油收購優尼科、中石油收購斯拉夫、泰納線等等這些關鍵詞輸入進去,顯示在你眼前的一切可能就是一個國際能源安全嚴峻形勢的新座標。這時,不知你會不會這樣想:擁有大慶,是中國人的一件實實在在的幸福的事。

  (原載《第一財經日報》,有刪節,標題為本報所加)

  大慶:鑽探的深度

  其實,大慶真正的傳奇恰恰就儲存在我們外人幾乎看不懂的一切『單調』和『單純』中,然而,這一切的『單調』和『單純』又都無一不體現著大慶人愛石油、懂石油、尊重石油的科學觀。

  我贊同這樣一個說法:在百年中國科學史上,讓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有兩大事件,一是研制成功了『兩彈一星』,一是發現了大慶油田。

  據介紹,在《日本現代史》裡,經常能看到『如果當初找到大慶油田將如何如何』的詞句,他們為沒能在戰前找到大慶油田始終感到『遺憾』。原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森川清在回憶『滿洲的石油開發』時說,之所以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戰前日本鑽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700 800米,鑽探技術是難以達到足夠的深度。』實際上,標志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 1382米之間的油層纔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對此,最有啟發性和權威性的還是我國地質大師黃汲清的說法,他和李四光一起是『陸相地層生油』理論的提出者,他還是大慶油田的主要發現者。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30年沒有找到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也認為,從根本上說不是鑽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的問題』。

  科學,發現了大慶;科學,同樣迅速地發展了大慶。

  早在1964年,大慶就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這個口號,當時曾是那樣地激勵著各行各業的建設者。

  據介紹,一口井打到底,在800 1200米之間,通常有100多個含油的砂岩層,最厚的達20米,最薄的僅0.2米。大慶人的工作對象就在這千米之下的岩層中———那被他們形象地稱為『地宮』的地方。在那裡,整個石油開采系統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黑箱』,開采工作如同一項『隱蔽工程』。

  如何保證油井准確打入有開采價值的油層?怎樣確定不同性質的油層層性以采取相應的配套技術?在開采過程中,以怎樣隨時掌握油層的變化以改進完善工藝保持穩產?所有這一切,唯有通過可靠的數據,通過一系列反復試驗纔能找到答案。這便構成了大慶科學的求實精神的客觀基礎。

  而更為重要的是,大慶人自覺地通過實踐能動地認識油層,又通過實踐能動地改造油層,在不斷地探索地下奧秘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油田開采的客觀規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石油工業特色的發展道路。

  科學的力度在於求實。科學的力度也在於創新。而創新的過程,就是思想上解放的過程。

  回顧大慶油田在實現高產穩產近30年的歷史,三大『科學戰役』標志著大慶人經歷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

  ———大慶油田進入開發後期高含水階段後,油田綜合含水已高達90%,儲采結構嚴重失調,成本攀昇和效益下降矛盾突出,油田開發難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對於油田二次創業的艱難,有人形象的比喻:『油田綜合含水達到90%%,就好比人被水淹到了脖子,含水95%相當於淹到了嘴,含水達到98%就要遭受滅頂之災!』

  從歷史上看,一般油田的開采高峰只能維持三五年,以後產量就會遞減。但憑什麼大慶油田的產量長期保持在5000萬噸的水平線上?一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高含水長期穩產注水開采技術》,硬是使大慶油田地質儲量由原來的26億噸增加到48億噸,相當於又找到了一個大慶油田。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進一步提高已開發油田的采收率非常重要。大慶油田自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目前聚合物驅油技術已經在大慶等油田開始成功應用,大慶的科技工作者還在世界首創出一種更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泡沫復合驅油技術。僅大慶油田適用該技術的地質儲量就達近20億噸。專家認為,這是我國石油開采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原始創新技術,這不僅是現今中國石油工業技術創新的亮點,對於世界石油開采也將是一場革命性的技術進步。

  第三大戰役就是對『表外儲層』的攻關了。讓主持這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新時期鐵人』王啟民來講述可能更生動精彩:

  大慶油田這種河湖三角洲的沈積,像一棵大樹,有乾、有枝、有葉,乾枝葉都互相連通,如果說主力油層是杆,薄油層是枝,『表外儲層』就是葉。它們都是空間上的延續,屬於同一儲油系統。王啟民認為,大慶油田樹大、根深、葉茂,『表外儲層』每口井都有,每個層都有。單獨看,『表外儲層』很瘦,但大慶油田面積油幾千平方公裡,所有這類油層加起來又很『肥』。

  盡管開采這樣的油層國內外都沒有先例可循,但如同當年會戰初期一樣,大慶人這次依然是靠『兩論』起家: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幾個寒暑過後,『表外儲層』開采這道世界性難題終於被破解。

  這項成果具有什麼樣的價值呢———相當於為大慶增加了一個地質儲量7.4億噸的大油田,按2億噸可采儲量計算,價值高達2000多億元,而國家要探明同等儲量的石油資源,光勘探費就需投入100多億元。不僅技術上取得突破,經濟上創造巨大效益,更重要在於還創造性地發展了石油地質理論。

  其實,大慶真正的傳奇恰恰就儲存在我們外人幾乎看不懂的一切『單調』和『單純』中,然而,這一切的『單調』和『單純』又都無一不體現著大慶人愛石油、懂石油、尊重石油的科學觀。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