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 李斌) 未來幾年內,我國科學家將在世界上最大的白堊紀湖盆——松遼盆地『打造』一架『入地望遠鏡』——『松科1號』科學井,『入地』2000多米,通過連續采集岩芯,以探究距今6500萬年至1億4千萬年間的地球溫室氣候變化。
這將是科學家首次在歐洲之外實施『白堊紀科學鑽探』計劃,也是國際上在陸地上實施的第一口陸相白堊紀科學鑽探井。
溫室效應及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一個重大而嚴峻的科學問題。深入研究過去大尺度溫室氣候變化規律,將對洞察未來全球變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地球歷史上,『溫室氣候』和『冰室氣候』曾交替出現。其中,白堊紀大部分時期都屬於極端溫室氣候:溫度比現在高10℃,二氧化碳濃度遠遠高於現在;南北極不僅沒有冰川和冰蓋,還覆蓋著森林;恐龍成為地球的主宰生物,其足跡遍布南北極……
白堊紀的古氣候究竟怎樣?溫室氣候如何出現?一系列地質事件和氣候之間有何關系……這些科學問題的研究已經成為國際地學界的熱點。然而,雖然國外科學家已經實施了部分針對白堊紀研究的鑽探計劃,但是陸相沈積的鑽探仍是空白。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白堊紀陸相含油氣盆地,發育了完整白堊紀沈積的松遼盆地成為科學家的攻關目標。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白堊紀地球表層系統重大地質事件與溫室氣候變化』即將啟動。科學家將在松遼盆地成千上萬口鑽井的基礎上,實施第一口連續取芯2000米以上的科學井工程。『和大陸、大洋鑽探不同,松遼盆地的岩芯有軟有硬,對鑽探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將建立在全球范圍內可對比的、高分辨率的陸相白堊紀綜合剖面。』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教授說,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家將通過銀杏化石表皮的氣孔密度的大小,來重建東北地區白堊紀早中期的古氣候和二氧化碳濃度。
這一工程已引起國際科學界的關注,一些國家的科學家表示,希望和我國科學家進行合作。
具體鑽探由科學家和大慶油田合作實施。項目組成員、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玉普說:『大慶油田不僅要為國家經濟發展作貢獻,也要為科學理論的創新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