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日電 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56周年,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了祖國各地的慶祝活動,坐在電視機前,哈爾濱文廟的工作人員卻流下了眼淚,尤其是看到長春孔廟前的祭祀活動,更是感到傷心。原來,哈爾濱文廟早在半個月前就接到了中央電視臺的邀請,『南有香港孔廟、北有哈爾濱孔廟,東有上海孔廟、南有浙江孔廟』把祖國四個端點的孔廟穿起來同慶孔老夫子的誕辰。但是,由於哈爾濱文廟殘破的現狀,哈爾濱文廟的工作人員無顏接受這個邀請。
9月29日,記者來到哈爾濱文廟,天空還飄著蒙蒙細雨,發黃的樹葉在風中顫抖,整個古廟內難見游人。昔日宏偉高大的建築,如今卻已殘缺不全。紅色的柱子油漆成片脫落,黃色的屋檐瓦有的已不知蹤跡,藍色的彩繪圖案已經模糊成一片,白色的漢白玉雲龍已被腐蝕成黃色。東殿的屋頂雜草叢生,西殿的屋頂因為漏雨而用塑料布包起來,殿內陳設的物品也不得不移到其它房間,整個西殿大門緊鎖,黃色的琉璃瓦大面積破損,有的十幾米的一段難見一片黃瓦。
封建社會祭祀孔子,修建孔廟是有嚴格的等級差別的。屋頂的顏色、房屋的規模都是要按級別定位的,黃色的屋頂、9開間的院落是皇家的廟宇纔能擁有的規模。由於哈爾濱文廟建於1926年(民國十八年),這時清朝已經滅亡,皇帝已經退位,所以,哈爾濱文廟的建築得以突破等級的限制,大膽使用了我國最尊貴的『黃琉璃瓦』和9開間的院落結構。哈爾濱文廟佔地面積2.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餘平方米,是我國僅次於山東『曲府』的第二大孔廟。
文廟的修建,張學良將軍功不可沒。1898年,帝國主義把侵略的觸角伸到哈爾濱,各種教堂開始大肆修建。在這種情況下,張學良將軍支持修建文廟,主張尊孔祭孔,借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抵制帝國主義列強的文化侵略。張學良將軍號召中外各界有識之士為修建文廟募捐,共籌得銀幣73萬餘元而建成。
哈爾濱文廟辦公室陳主任滿懷深情地告訴記者,這座文廟雖然只有70多年的歷史,卻飽經懮患滄桑。它剛落成不到兩年,日本帝國主義就侵入了東北。日偽政府幾乎每年都在此演出所謂的『祀孔』鬧劇。解放後,這座文廟又先後被用做哈爾濱醫專、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圖書館。所幸文化大革命期間,它被軍隊佔用當倉庫,紅衛兵不敢入內,纔逃過了那場浩劫。
看著殘破的廟宇,陳主任難過地告訴記者,文廟躲過了十年浩劫,卻躲不過歲月變遷。1985年以後,文廟成為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每年國家文物局撥款幾十萬元,但是,這筆資金對於修繕文廟來說簡直就是杯水車薪。一組10厘米長的琉璃瓦包括銅瓦、勾頭、滴水等十多件,價格要在百元以上。國家撥款只能用在修補壞漏最嚴重的地方,而要把整個文廟徹底修繕一翻大約需要1400萬元。這筆資金從何出?看著這珍貴的文廟一天天在『衰老』我們卻無能為力,那種焦慮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據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李興盛介紹,在哈爾濱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古建築實在是太少了,哈爾濱文廟是其中優秀的代表,它是一組典型的仿清建築群,全部采用木制結構,整個建築沒有一個鐵釘,並且是按大祀祭孔儀式的規格設計建造的,而且沒有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保存的比較完整。
從這座建築建造的歷史背景來看,『弘揚民族文化,抵御外來文化』是張學良將軍修建它的初衷,在哈爾濱被『洋文化』四面包圍之下,文廟可謂是抵制殖民文化的中流砥柱,它體現的是一種民族精神、愛國精神,僅從這個層面上看它就比許多殖民文化下的建築物更值得珍惜。
李老師說,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根源,被世界所推崇。我們有這樣一座中華民族文化代表的古廟,就要加倍珍惜,積極修繕,千萬不要讓它在我們的手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