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專家徐一戎
東北網10月8日電 題:八萬裡路稻香情:記省農墾科學院寒地水稻專家徐一戎
北大荒這片神奇的土地,冬寒春涼,無霜期短,自古以來被認為是水稻不能高產的地區。50多年來,省農墾科學院水稻專家徐一戎沿著實踐出真知的探索之路,在70多個水稻農場和全省30多個市縣的稻田地裡累計走了8萬多裡的路程,寫出論文、筆記和有關水稻研究資料318本計2300多萬字,從主持研究《寒地水稻品種資源研究》,到創新了《葉齡診斷栽培技術》、《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等高寒地區水稻增產新技術,由最初的畝產150公斤躍昇到今天最高達700公斤,創造了高寒地區水稻生產自古以來沒有的奇跡。其科技成果已在吉林、遼寧、寧夏、河北、內蒙古、新疆等地推廣。僅據黑龍江墾區內不完全統計,累計推廣面積就增效90多億元,他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黑龍江省特等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並被聘為我國北方水稻科學技術協會榮譽理事長。
徐一戎勵志高寒地區水稻發展的歷程,也是他熱愛祖國、熱愛北大荒、奉獻於人民的歷程……位卑不捨懮國心
1941年,徐一戎就讀奉天農業大學。
他走進農學系的課堂,上的第一課學就是《水稻栽培》。
大學畢業後,他滿肚子農業學問,卻因日本侵略不願意從事農學,拒絕學校分配,而在一家銀行裡當小差混食度日。
直到全國解放後的第三年,他纔有機會來到了北大荒蓮江口農業實驗場,當上了技術室副主任。
當他走遍確定要開發建設的鶴立河、梧桐河等十多個農場荒原時,高興地發現這些地方三分之二是低窪地塊,心裡萌發了在這裡研究發展水稻的念頭。他找到了讀大學時有關水稻栽培方面的資料,又四處搜尋,利用半年多的時間跑遍了中國北方幾個省,搜集到了938個水稻品種,並在8畝半地裡試種,開始了《高寒地區水稻品種資源研究》的課題。第一年秋天,有731個品種完成了生命過程,可憐的是最少的畝產只有37公斤。第二年,他又篩選出142個品種試驗,並采取了一些常規技術措施,有30多個品種超200公斤,最高達到242公斤。
他失眠了,翻了一年來記下的50多萬字的試種筆記和資料,思考著新方案,使產量上個臺階。
然而,禍從天降:他被打成『右派』了,更讓徐一戎痛心的是,回到家裡,等待的是妻子留下的一份離婚辭別書,人不告而別了……
年僅45歲的徐一戎,被迫回到了老家遼寧省北鎮縣合興大隊。他對大隊長邴萬來說,能不能給我找個有水稻的村子。邴萬來讓他到他哥哥邴萬有當隊長的村子去。在稻田地裡,徐一戎找到了邴萬有,見隊長正在地裡領著人翻秋茬。他撿了一株丟在地裡的穗頭放在手裡捻捻說:喲,你這是『農墾21號』,原是日本品種,怎麼這麼快就傳到你這裡來了?你這稻子也就是打個500來斤吧。邴萬有頓時大為吃驚,握著徐一戎的手說,大黑個子,你真神了!
在家鄉土地上,鄉親們的認可和信任復蘇了徐一戎研究水稻提產報國的雄心,幾年裡東村請,西村邀,連鐵路農場、軍隊農場都請;今天會堂做報告,明天地頭具體指導,徐一戎一時成了名揚北鎮縣的水稻傳人。熱血溶開高寒禁區大門
徐一戎回家務稻的第一本筆記扉頁上寫上了這樣一句話:『我最美的心願是研究水稻』。
他回到家鄉的第二個年頭,全縣50多個村大約10多萬畝水稻平均畝產提昇了62公斤,這事兒震驚了那裡的縣官、村官和隊官兒。那年冬天,縣裡召集各鄉鄉長、村長、隊長,在縣俱樂部濟濟一堂,讓徐一戎講水稻增產栽培技術……
一天,北大荒合江實驗農場來了兩名乾部,一見到徐一戎便高興地說,老徐,你平反了,領導讓我們來接你回去呢!來接徐一戎的北大荒乾部說,老徐,你一平反還是乾部身份,戶口和檔案都在北大荒呀!
徐一戎決定回農場。他想的不是什麼乾部身份,也不是檔案,想的是北大荒那片一望無際、肥沃神奇的黑土地,他一下子想起參加勘測過的梧桐河、綏棱等十多個農場水資源是那麼豐富,那麼適於種水稻,在那裡研究水稻增產的價值更符合他那美好的心願。
北大荒是我國高寒地區,水和土地條件易於種水稻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地處北緯45°-49°之間,嚴冬時大雪紛飛,寒風呼嘯,寒冷的日子常有攝氏零下三十八九度的時候,若趕上低溫寡照、早霜早凍的年份,連玉米、大豆,也常有上不來的時候,何況是耐水喜溫植物水稻。
回北大荒的第一個秋末夜晚,徐一戎又一次失眠了。他起來坐在辦公桌前,重重地寫上了這個題目《寒地水稻品種資源研究》。
在幾名助手的幫助下,把八畝半地分成了幾十個小區,種上水稻,開始了晝夜繁忙的觀察、記錄和比較。因北大荒早午晚氣候差異大,每天都要做出分組比較,記下分毫不差的數字,記下夜間這裡在氣溫最低時的生長狀態,記下在氣溫最高時的生長狀態,還要記下一天在中度氣溫時又是什麼生長狀態。對於稻種狀態,他都要采集出標本在放大鏡下細細觀察,研究這些不同稻種在不同溫度下的生長態勢。
四年過去了,徐一戎對試種觀察的50多個水稻品種,詳細整理出了它們的增產因素條件,從1000多種稻種資源裡研究試種出了10多個品種。研究結果:可以根據溫度,確定能在一定生育時間裡播種的品種,並在適宜時期內計劃栽培,就可以畝產增加10%% 15%%。他根據實驗結果對北大荒每一個氣候區適用什麼品種,什麼時間栽培,都有很具體的說明。從此,他根據研究的成果開始傳授講課,一年、兩年過去了,徐一戎著力推廣的『合江19號』等10多個品種在湯原等23個農場、蘿北等14個市、縣播種,最低畝產達到了359公斤,其中50%%播種面積首次畝產超400公斤,並在小面積上首次突破直播水稻畝產千斤大關,創造了當時高寒地區水稻產量的最高記錄。萬頃綠濤向他致敬
徐一戎的《寒地水稻品種資源研究》正在悄悄推開的時候,1981年初秋,一場突來的早霜冷害給水稻帶來了致命性的打擊,秋收後一算,平均畝產還不足150公斤,而後北大荒的水稻種植面積也就由43萬畝一下子降到18萬畝。
這年他度過了幾十個少眠或不眠之夜,人也瘦了5公斤多。他經過反復思考,確定了《寒地水稻計劃栽培防御冷害技術》的新課題研究。徐一戎潛心的研究,苦心的調查,使用自己研究篩選出的稻種,再配上日本的旱育苗栽培法,使產量大大提昇一步。
徐一戎先在水稻研究所和兩個農場扣秧棚試驗『旱育稀植』,確實大收成效後,便跑遍了北大荒87個可種水稻的農場、500多個生產隊組織推廣。兩年時間,徐一戎在水稻田裡走的路,蹲在地頭寫的記錄,燈下伏在桌上寫的研究材料,是前10年的3.5倍。他終於研究出了一個適於北大荒高寒地區旱育稀植的可行方案,細化到『墾區南、中部以11葉品種為主,北部以10葉品種為主』,在資源研究可采用品種『早熟品種為6月2日前,中熟品種為5月30日前,晚熟品種為5月27日前為最晚播種界限期』;方案十分嚴謹,細化到什麼樣的土質、什麼樣的地區栽培多少株數,還根據北大荒分為黑土、白漿土、棕色土等6個土種,總體確定為『一般缺氮、比較缺磷、不太缺鉀』的類型,確定基本施什麼肥,用多少肥的標准化要求。第三年,徐一戎在慶陽農場結合旱育稀植和寒地水稻計劃栽培防御冷害技術大力推廣一舉成功,有21個農場受早霜冷凍,其中8個場和1981年同樣重,水稻收成仍平均在400公斤上下,其中有60%%的面積畝產超過了千斤。
徐一戎兩項栽培技術的推廣,吸引了更多的農戶,也驚動了當時的省農墾總局的領導,他們正苦於北大荒大面積種植大豆產量低、增加職工收入難。這天,省農墾總局領導乘車來到水稻所與徐一戎整整切磋了大半天,激動地握著徐一戎的手說:老徐,你給我點路了,旱路不通走水路!
省農墾總局先後多次組織全墾區乾部、技術人員在慶陽農場開現場會,時隔8年後墾區相繼又在查哈陽、寶泉嶺先後召開了兩次現場會,推廣旱改水技術。由於水稻產量的大幅度提昇,北大荒的糧食產量、職工收益成番論倍提昇起來。1999年,省農墾總局黨委做出決定: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把北大荒變成東北地區的水稻主產區。
北大荒水稻面積大了,徐一戎興奮了,從而也變得更忙了。於是,他應用葉齡理論創新了高寒地區《葉齡診斷栽培新技術》,他每次出門到地裡都不忘帶那把『稻子手術刀片』。這年,水稻正分?的時候,他來到了二九一農場的一塊稻田,豎看橫看以後走到地中間拔出一株稻秧,切掉根部後用刀片把細嫩的稻稈劈成兩半,頓時,稈劈面上淡淡的綠液慢慢浸了出來。在常人眼裡什麼也看不出來,徐一戎先看了根系及分?看秸部,又看紋絡,對農場的陪同人員說,眼下,上數第三個葉子已經顯長,從解剖看,上葉還要長,這說明這塊地比正常用量多施了起碼有1/3的肥料,這樣看,大約要比正常稻子提前6 7天封壟,一有勁風就容易倒伏,如果這樣,產量就不會超過400公斤了。
他從這裡又到了八五○農場一塊水田,見到移栽的稻苗枯黃且瘦小,拔出一株用刀片劈開稻稈,看了看說,這片稻子在棚裡育苗時,十有八九是翻漿有水播上種子又復土了,這就不叫旱育稀植了,這成了水育稀植,不但不會增產,反倒會減產,畝產量不會超過300公斤。時至臨秋,正值稻粒灌漿時,二九一農場那塊稻田一陣風全部朝北倒伏了,秋後畝產只有173.5公斤,八五○農場那塊稻田產量也不過是200公斤剛剛出一點頭兒。當時跟隨徐一戎下地的兩名乾部到處講徐一戎這神話般的故事,徐一戎去過的一些其它地方,也有類似甚至更神的傳聞,一傳十,十傳百,從此,『稻醫華佗』徐一戎的美名傳開了。
伴隨著寒地水稻栽培一系列技術難題的解決,北大荒水稻栽培史上出現了一串閃耀著光芒的數字:種植面積由1984年以前的21.6萬畝猛增到現在的1100萬畝,水稻單產、總產分別由159.7公斤、0.4億公斤提高到2004年的513.5公斤、52.9億公斤,水稻家庭農場的人均收入也由453元提高到6300多元,北大荒糧食年產猛增到90億公斤,年商品糧調出量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一條閃光的人生彩虹
筆者無論是在徐一戎家裡采訪,還是電話補充采訪,總是被他那股激情衝擊著。當筆者再一次來到徐一戎家裡的時候,他指著辦公桌上新的研究課題《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及旱育壯苗模式》和《超級稻》說:《超級稻》這個宏偉規劃已基本破題,墾區有858戶家庭農場的水稻畝產已超過700公斤,他要總結栽培經驗,在全北大荒實現畝產700公斤以上的『超級稻』規劃。他正說著,不知哪個單位來電話請他急去有事,他毫不謙讓地辭別我們被人接走了。
望著這位82歲老人走開的身影,我們不僅感慨萬分,從他的51本筆記、1282張卡片、251本記載資料手冊和6本專著2300萬字的資料裡,從他52年的從事水稻研究的那艱辛漫長的實踐足跡裡,我們推算出了這樣一個數字:他已經在稻田裡走了8萬多裡的路程,相當於整整繞著地球走了一圈還多!
八十年代初,他搬進了農墾科學院這套57平方米的住房,一住就是20多年。面積小不說,牆壁因年久御寒差了,地板舊了,桌上擺放資料和書籍的空間越來越小了,從不談他所做的貢獻,也不談委屈,一直默默地生活著、工作著。十年前,有位領導曾提出要給他換套大點的房子。他說,我住的這房子裡有股別人聞不著的水稻味兒,雖然舊了,但很朴實,和北大荒的土地一樣朴實,也和我這個土裡土氣的人差不多,恐怕住進高樓大廈我聞不到這個氣味兒,就研究不出東西來了。
徐一戎的生命已經融入了水稻事業之中,對金錢和享受從無過求。他從1989年一退休科學院就返聘了他,每月聘金50元,後來又增到60元,這樣算來,每月開1700多元,還沒有沒退休時得到的薪水多。有的縣城、有的農場的領導說要以5萬元年薪聘他,有的開到了17萬元,他都絲毫沒有動心。他知道自己離不開北大荒,北大荒的人民也離不開他。
徐一戎不愧是北大荒『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的傑出代表,50多年來,他僅不要講課費和不報的出差補助就達30餘萬元,連他所用的資料都是用工資錢購買來的,他只要有病住院,首先要求的是用最便宜的藥。單位獎勵他一部手機,並規定給他報銷所用手機費,可他一年只用了6次……他深有感慨地說,我這大半生算是品出來了,搞農業科研不容易,農民種地更不容易,粒粒皆辛苦呀,我們國家、我們墾區都不富強,還需要艱苦奮斗,厲行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