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1日電 載人航天計劃是中國航天史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系統最復雜、技術難度最高的工程。從1986年我國確定要開展載人飛船的研制工作那天起,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就刻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名字。『神舟』號系列飛船研制的多項技術難題是被該校攻破的:地面模擬太空環境大型真空容器、返回艙、星務數管計算機、故障診斷系統、『神舟』號焊接變形矯形、飛船能源系統太陽帆板堵轉現象的克服等等。如今,『哈工大人』正在為其他與載人航天有關的課題努力著。
哈工大航天、計算機、機器人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眾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與了『神舟』號的相關研制工作,達幾百人次。除了直接參與『神舟』號研制的廣大師生,哈工大還為中國航天事業培養了很多人纔。哈工大畢業生遍及『神舟』號的各個研制領域,而且很多人成為了精英。中國航天局局長欒恩傑、載人航天總指揮李繼耐等人都曾在該校學習過。
在『神舟』號的歷史上,『哈工大人』留下了很多難忘的篇章。例如『神舟』號載人飛船的大型真空實驗器。它是飛船上天前做太空模擬實驗的關鍵設備,是不可缺少的核心實驗設備。它能夠模擬太空環境,包括大型空間真空容器、超大型空間環境模擬器、仿真轉臺等,涉及材料、工藝、測量、控制等很多學科的前沿課題,許多技術難度是從沒有遇到過的。在這當中,實現了國內第一件全不鏽鋼12米大封頭、國內第一件直徑12米的氟橡膠密封圈、國內首次軋出的不鏽鋼寬厚板及熱處理等許多個國內第一,而且達到了國外同類設備的最高水平。超大型空間環境模擬器能夠模擬太空的低溫和高溫等環境因素,仿真轉臺則真實地模擬了航天器的太空運動特點,它們與太陽模擬器、地球模擬器等一起構成飛船的仿真環境。與『神舟』號相關的設備在昇空前都要在此多次實驗。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哈工大科研人員攻破了載人飛船上的六項巨大難題。這六項技術分別是地面模擬太空環境的KM6工程、『逐點擠壓焊縫法』、三軸仿真轉臺、容錯計算機、鼓掌診斷系統和與宇航員關系最大的『宇航服關節阻尼力矩機器人測試系統』。宇航服測試系統是由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開發研究成功的,這個技術在國際上也是相當的獨特。
讓機器人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驕傲的是,2002年6月,這套『造價較低,安全性較高』的宇航服測試系統順利地通過了驗收。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說,這套測試系統在技術上優於原蘇聯和美國采用的技術。在機器人研究所2000年接受航天服的測試系統前,這套系統的研制工作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開展過,該校承擔的是相關聯合測試的一部分。哈工大參與測試的宇航服共有5套。這是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近期發展目標裡提到的『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載人航天工程研制試驗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體現了哈工大科研人員身上的那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哈工大在中國航天史上將留下輝煌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