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4日電 從2004年開始,『商業地產』這一全新的名詞進入哈爾濱人的視線。位於道裡區中央大街的萬達商業廣場、樂松購物廣場和位於愛建濱江新城的上海第一街掀動了人們的購買熱情,『一鋪養三代』的夢想使得哈爾濱人的商鋪投資熱情一浪高過一浪。就在商業地產方興未艾的時候,哪種模式的商業地產更適合哈爾濱人投資的討論卻從未平息過。據業內人士介紹,兩年內哈爾濱市將有上百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投入運營,整個哈爾濱商業格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震蕩格局。一位地產界的資深人士認為,『哈爾濱的商業地產正處在發展與轉行的關鍵時期』。
『地段論』浮出『水面』
一位從事商鋪銷售多年的業內人士人說:『房地產界自古就有地段決定成敗的說法,這一點在商鋪建設上更加重要。』按照『地段論』的說法,哈爾濱最具發展潛力和昇值空間的商鋪只能位於南崗區的秋林和道裡區的中央大街兩大商圈之中。由於秋林商圈目前尚無商業地產的項目出現,因此,中央大街便成為多數投資者的不二選擇。
10月1日,中央大街三期改造工程竣工,14條輔街面貌一新。按照中央大街的歐式風格,對中醫街等14條輔街進行道路、建築立面、燈飾牌匾改造。對建有休閑廣場的輔街,均采用彩色加重通體步道磚鋪裝,道路照明燈全部更換成歐式造型的燈柱和燈傘,對沿街商家的臺階、門面、櫥窗、牌匾按照統一規劃進行改造。改造後的14條輔街路面彩磚鋪地、樓體粉刷一新,與歐韻十足的中央大街融為一體。
與此同時,哈爾濱城市規劃委員會『道裡中心區復興規劃』也開始出臺,這一切的動作似乎都在傳達了一種訊息,道裡區的中央大街的改造之路,已經為商業地產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平臺。
中央大街搭建哈埠商鋪中心平臺
商業地產的『地段論』日益受到人們認可,但是商鋪要想真正做到『一鋪養三代』卻也絕非易事。『一日建不成羅馬』,同樣,好的商鋪、好的商業氛圍的建成也決非一日之功,這需要文化和歷史的多重積淀。
中央大街始建於1898年,初稱『中國大街』,其來歷是因為此街道是哈爾濱最早的華商聚居地和商鋪區。1925年改稱為沿襲至今的『中央大街』,後發展成為哈爾濱市最繁華商業街。
鋪路用的方塊石為花崗岩,據說當時一塊方石的價格就值一個美元。相當於普通勞工家庭一年的生活費,因此,中央大街在當時就被譽為『金子鋪就的馬路』。一條小小的街道,含括了西方建築史上最有影響的四大建築流派,含括了歐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民展史,可謂歐式建築的藝術長廊,這也使中央大街成為遠東最著名的街道。人們往往同倫敦的攝政王大街、巴黎的香榭麗捨大街、柏林的菩提樹大街、東京的銀座大街、上海的外灘相提並論。中央大街步行街於1997年6月正式開通,是目前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
據創信市場調查公司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八成以上的哈爾濱人將商業的最黃金的地段鎖定在中央大街。中央大街這條百年老街,有必要也必須擔負起道裡區的商業振興重任,也是哈埠商業地產的二次崛起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