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0月14日電 作為保障醫療公平的最後一道關口,醫療鑒定機構是否中立、鑒定結論是否公正,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近日,記者以一個旁聽者的身份,親歷了一起醫療糾紛的鑒定全過程。
而在這之前,醫療事故鑒定怎麼進行?如何保證鑒定結果的客觀公正?記者心中存留了這樣的問號。
一起較典型的醫療糾紛
據患方陳述,2000年7月,王女士因一次車禍導致左眼眶內壁骨折,曾在當地進行過治療,但病情並未痊愈。2001年9月,王女士到哈爾濱探親時順便到哈市某專科醫院治療,當時接診醫生告訴她,由於該醫院的技術水平有限,目前無法解決她的病痛,建議她去北京或上海治療。王女士無奈回家靜養。
2002年5月,王女士接到哈市該專科醫院的電話,說有位上海專家來該院講學,可以為其進行手術。同年6月初,王女士來到醫院接受了左眶內壁骨折修復術、左眼球內陷充填術。6月底,王女士出院。此後3年中,由於王女士認為手術效果不理想,曾先後到哈爾濱市另外三家醫院和北京市一家醫院檢查,分別被診斷為左眼輕度上斜視、左眼下直肌麻痺等。為此,王女士認為,醫方在手術前沒有對她進行相關的檢查,未判斷出她的病情是否屬於手術適應癥,結果造成其與原病完全無關的功能障礙和不適。
據醫方哈市某專科醫院陳述,在為王女士手術前,醫生進行了檢查,認為可以進行手術,並對手術後的效果向王女士進行了告知。醫方認為,王女士在手術前已成為陳舊性的病癥,手術後的效果可能並不理想,一些癥狀仍然可能存在。
這起醫療事故爭議經市級醫鑒部門鑒定,結論是不構成醫療事故。王女士對此結果不滿意,因此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再次鑒定的申請。
受衛生行政部門的委托,省醫學會組織了今天的醫鑒。兩級醫鑒封閉操作
當日下午1時30分,當記者來到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會現場時,省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辦公室(以下簡稱省醫鑒辦)的工作人員和5位鑒定專家已到齊。
在省醫鑒辦工作人員的主持下,鑒定會正式開始前先召開了專家組會議,推選出一位專家作為專家鑒定組組長。這時工作人員要求在場所有人員關閉手機,隨後簡要介紹了這起醫療事故爭議的情況。專家們一邊認真傾聽,一邊閱讀相關材料。
省醫鑒辦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一般包括市級和省級兩級鑒定。依據相關法規規定,市級醫鑒為首次鑒定,由市級醫學會負責組織。如果當事人對首次鑒定結論有異議,可以在接到鑒定書後15日內申請再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即省級醫鑒,省級醫鑒結果即為最終鑒定結論。
據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省醫學會秘書長杜廣洲介紹,整個醫鑒過程實行封閉操作,設置專用辦公室、專線電話和專職人員。鑒定前,由醫、患和醫學會三方通過電腦隨機抽取確定鑒定專家,鑒定專家的姓名完全用代碼顯示,專家代碼單經醫患雙方確認無誤後將被封存。在鑒定會前,專家名單始終被嚴格保密,醫患雙方及醫鑒辦都不知道專家姓氏名誰,來自哪家醫院。專家本人在鑒定會前也不知道將做何鑒定,參加鑒定的同行都有誰。以此來保證鑒定的公正性。
由於本次鑒定涉及的醫患雙方爭議很大,專家組的成員除了兩位我省醫學專家和一位法醫之外,還有兩位來自北京的專家,他們是省醫鑒辦特意請來的『外腦』,其中一位業內權威專家在現場被推選為專家組組長。據介紹,為了避免因地域形成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等『近親』現象,省醫鑒辦已先後請來12位遼寧省、吉林省、北京市等外省市的專家。在類似的鑒定中,省醫鑒辦還經常邀請省人大、省政協的相關人員和媒體記者旁聽。
當日14時30分,鑒定會開始前,醫患雙方當事人就座後,工作人員當場打開了封存的專家代碼單,請醫患雙方核對。
醫患雙方20分鍾陳述結束後,專家組就一些技術的細節問題對雙方進行了提問,然後請雙方各自補充發言10分鍾。這期間雙方曾因一些問題發生爭執,被專家組組長及時制止了。專家在現場檢查了王女士的病情後,請醫患雙方退席。
醫鑒結論是如何作出的
據介紹,醫療事故應當以超過半數專家的意見作為鑒定結論。
專家鑒定組在鑒定過程中應充分聽取每一位專家的意見,對於是否屬於醫療事故、醫療事故等級、責任程度、判定依據等,應當讓每位專家鑒定組成員充分發表意見,並將每位成員的意見詳細記錄。在作出鑒定結論時應當以超過半數專家的意見作為鑒定結論。專家鑒定組在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應當選舉一名成員負責記錄工作,記錄的內容包括鑒定時間、地點、專家組成員名單、醫患雙方當事人陳述、專家詢問、雙方當事人作答、每位專家的意見、討論情況、鑒定結論、結論依據等內容,記錄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如實記載鑒定全過程,完成記錄後應有每位專家組成員的簽名。最後,由組長簽發醫鑒書文稿,該文稿將於15天後送達醫患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