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4日電 農業大縣克山,立足資源優勢,通過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實現工農並進,不僅鼓了農民包,更壯了財政腰,使縣域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克山縣既不依城傍市,也不沿邊靠海,不具備區域經濟的地緣優勢,是典型的內陸縣份。然而,近年來,該縣把握縣情,找准定位,做足了產業化這篇大文章,以工業龍頭帶動農業,以農業資源壯大工業,實現了農企雙贏,走出了一條欠發達縣份發展新路。今年上半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3.545億元,實現工業銷售收入3.6億元、稅金29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0.6%、34.6%、19.4%。靠著龍頭企業的帶動,去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82元,同比增長65.5%
找准定位確立發展新思路
克山縣是農業大縣,資源豐富,種養業發達,經多年努力,已建起一批具有獨特優勢的農產品基地,並享有『中國優質大豆之鄉』和『中國脫毒馬鈴薯種薯之鄉』的美譽。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農民增收,加快發展?縣委、縣政府認為,克山縣落後在工業,出路也在工業,必須跳出農業抓農業,發揮『麻、薯』兩大突出優勢,圍繞其精深加工上項目、促發展,走工農互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思路確定後,他們緊緊抓住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機遇,從項目建設入手,強化項目興縣意識,上立命翻身的項目、上財稅翻番的項目、上改變命運的項目,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轉化成農民增收的『錢袋子』,突破了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扶強扶壯兩大龍頭舞起來
『農業的出路在於產業化,產業化的關鍵在於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器」,是帶動優質農產品生產的「引擎」,抓住了龍頭企業,就找到了搞活農村經濟的「金鑰匙」。』縣委書記帥秀軍如是說。
作為全國亞麻主產區之一,克山縣有著70餘年的亞麻種植歷史。上個世紀80年代,一座大型的亞麻廠就在這裡誕生了。不過,前些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舉步維艱,這裡的麻農曾傷透了心,一年忙到頭,換來的是一把白條子。如今,縣裡出臺了近10項優惠政策,積極引導農民種亞麻,到年底,每交售一噸亞麻,縣財政還給補貼70元錢,麻農的心裡甭提有多高興,大伙兒都鉚著勁兒乾。目前,全縣已建立4000畝亞麻原種繁育基地和近20萬畝優質亞麻種植基地。
有了政府扶持,企業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目前,金鼎亞麻紡織責任有限公司的生產規模已由單一的紡紗、織布發展成為集亞麻種植、良種繁育、產品加工、染色、成品制造於一體的企業集團,其主要產品『彩蓮』牌亞麻紗、色織布,『金果』牌長短麻纖維,暢銷西歐、美國、東南亞、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該公司年可納稅2000多萬,不僅是克山縣域經濟的支柱企業,而且已成為省內屈指可數的亞麻生產盈利大戶。
為進一步做大做強亞麻產業,克山縣正致力於打造世界級亞麻產業航母,他們積極支持金鼎公司擴建原料廠、擴大彩色針織紗生產能力、建設乾紡廠、建設亞麻高檔布料後處理生產線。這些項目達產後,將使克山縣亞麻產業新增產值4億元,新增利稅6000萬元,亞麻產業從業人員將達到2萬多人。
馬鈴薯也是克山一大特產。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這裡始終是全國的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和商品薯集散地。全縣年均種植面積40萬畝,總產達80萬噸,已獲得『全面』牌A級綠色馬鈴薯和『北方黑土明珠』牌A級綠色馬鈴薯標識。
為了引鳳築巢,該縣的領導沒少費勁兒。他們七上大興安嶺、六進省城,2003年,終於使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黑龍江沃華馬鈴薯制品有限公司落戶於此。在縣裡各有關部門的大力協助下,企業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加工馬鈴薯10萬噸,生產精淀粉1.5萬噸,全部供應頂新、旺旺兩大食品集團。目前,沃華公司二期工程3萬噸精淀粉生產線正在建設之中,年加工原料薯總量可達35萬噸,新增產值2億元。代縣長史耀忠堅信,用不了多久,這裡將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最大精淀粉加工企業。
工業帶動加快農業現代化
『今年收成真是不錯,麻稈高、籽粒飽滿,賣個好價錢肯定不成問題……』望著剛剛收獲的亞麻,克山縣古北鄉更好村種麻大戶王貴臉上掛滿了豐收的喜悅,『這幾年,在企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學會了科學種田,種地的收入??往上躥,哪年都賺個三四萬,現在家裡又蓋了一間大瓦房、各種農用機械一應俱全,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近年來,克山縣的亞麻企業與鄉鎮政府、村、農戶,層層簽訂合同。農民種麻,貸款由鄉鎮財政擔保,優質種子、化肥、農藥由企業提供,還能享受免費的田間指導。秋後,麻農可在最低保護價的基礎上隨行就市,每畝亞麻穩掙400元以上,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幫助下,克山農民還學會了亞麻全程機械化生產、大豆行間覆膜、氣壓式精密播種、聯合收獲、分層施肥等新技術,並廣泛應用馬鈴薯播種和收獲機、亞麻播種和收獲機等新機具,形成了學科技、用科技、推廣科技的新局面。如今,該縣每年新技術應用面積達2000萬畝,每年為農民提供農業信息8000餘條,促進農民增收近3億元。
由於廣大農民深刻認識到應用大機械的好處,目前,克山縣是我省農機化綜合程度較高的縣份之一,已組建了11個農機作業合作社,不僅使全縣農機裝備水平有了突破性提高,而且由於機具先進,使原有養機戶受到了衝擊,他們自發地更機換具,提高了作業質量標准。如今,該縣擁有大型拖拉機629臺、大型農具4224臺、大型聯合收獲機259臺,農業機械總動力18.4萬千瓦,全縣田間綜合機械化程度已達86%以上。
近年來,為了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該縣采取『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辦法,不僅將龍頭企業扶強扶壯,還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從而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形成了工業化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工業化的良性循環,達到了企業贏利、農民增收的雙贏目的。目前,該縣新興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126個,年生產能力近110萬噸,帶動生產基地30萬畝,連接農戶過2萬,這些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利稅已突破了千萬元大關。
觀點
縣委書記帥秀軍:堅持『立足資源、揚長避短、創造優勢』的原則,把項目建設作為興一個產業、活一方經濟、增一地財政、富一方百姓的重點工作來抓,形成大項目壯企興財、小項目活縣富民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全力推動縣域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
代縣長史耀忠:組建『土地流轉銀行』是聯結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平衡關系的有效途徑,農民把零星的、分散的土地存入『土地流轉銀行』,龍頭企業可以貸到集中連片的土地,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實現企業與農戶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