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4日電 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是真理。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經濟、社會與環保「三贏」的重要途徑。』撫遠縣堅持這一理念,通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生態漁業、城市、工業和生態農業建設,探索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構建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漁業。撫遠是『中國鱘鰉魚之鄉』,擁有全國最大的鱘鰉魚繁育養殖車間。近年來,這個縣通過孵化出售鱘鰉魚卵,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巨大利益的背後卻凸顯資源消耗的矛盾。統計顯示,1999?2002年,撫遠出售魚卵收入近8000萬元,可是用於實驗和人工孵化的雌性鱘鰉魚親魚卻達到835尾,平均每年消耗200多尾,殺魚取卵使雌性成熟鱘鰉魚數量減少1/3。這種高產出、高消耗帶來的嚴重後果是,用不上50年將出現無卵可采的局面。『不能再讓這種「吃自然的飯、砸子孫的碗」的做法繼續下去。』撫遠全力攻關活體取卵技術。2003年5月16日,在鱘鰉魚繁育養殖基地的鱘鰉魚『產房』內傳出喜訊:一條體重16公斤的雌性史氏鱘在取出2.5公斤魚卵後,『母子』平安,全國首例活體取卵試驗獲得成功。活體取卵的親魚2年後可再次取卵,實現了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據統計,從殺魚取卵到活體取卵,拯救鱘鰉魚近千尾,節約資金1200多萬元,撫遠嘗到了發展循環經濟的甜頭。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城市。『碧水環繞、青山吐翠、城在山中、人在畫中,好一個和諧宜人的生態園林城』,這是外地人對撫遠的評價。這幾年,在加快發展過程中,這個縣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努力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實施生態城市建設,他們一方面在高效利用土地資源上做文章,按照生態城市的標准科學規劃、建設和改造城市基礎設施,著力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資源配置,減少了由於重復建設出現的浪費;另一方面是在構建資源循環利用系統上下功夫。通過開展城市節煤、節電、節水、節油和降低原材料消耗的『四節一降』活動,清潔生產、清潔環境,努力把城市生產生活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如今,在撫遠使用環保節能電器、環保家居裝飾和排量小的汽車已經成為新時尚。自2001年以來,他們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年年有投入,年年有變化。他們精心打造『藍天』、『碧水』、『綠地』,實施綠化、美化、香化、淨化、硬化、亮化『六化』標准,生態環境日益優化,大批投資者慕名前來落戶。撫遠的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互相促進,走上了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發展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統一的生態農業。近年來,撫遠大力倡導循環農業,引導農民改善資源利用方式,構建起以科學技術為支橕,以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為目標的良性循環的新型農業綜合系統。今年,海青、鴨南和抓吉3個水稻鄉發展『稻鴨共作』1500畝。這種種養合一的新技術,不僅能節約肥料,還可使稻田除蟲、防病,飼養的鴨子出欄快、肉質好,達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3條『稻鴨共作』農業循環經濟鏈,可使農民增收20多萬元。『烏蘇裡江水天際流,流到我的田裡頭;不淌白不淌,不流白不流。』這是海青灌區農民以前對水資源的認識。如今,乾部群眾這樣說:『烏蘇裡江水貴如油,節約用水嘗甜頭;國家資源莫浪費,降低投入保豐收。』觀念變了,有力地推動了節水工作,灌區節水率平均提高15%,水費平均降低30%。
撫遠還通過科學規劃、突出重點、綜合治理,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圍繞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構建了大豆、水稻、畜產品等五大生態化產業鏈條,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率。同時,他們全力構建鄉村循環經濟模式。農作物秸稈喂牲畜,牲畜糞便還田施肥。豬糞高溫發酵後的肥水養魚,養魚的水澆灌農作物,農作物的秸稈再用來飼養牲畜。就是這種反復循環、對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讓撫遠農業一年賺了5000多萬元。
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撫遠獲得了豐厚回報,今年創造經濟效益近3.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