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如杜鵑啼血 似春蠶吐絲—寫在環衛工人節之際
2005-10-26 09:43:27 來源:東北網-鶴城晚報  作者:徐根春 李豁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6日電 今天是黑龍江省第九屆、齊齊哈爾市第十六屆環衛工人節,在喜慶的日子裡,回首城市環境的巨變,人人都會有許多銘刻在心的回憶和感嘆。

  對於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環衛工人來說,盡管他們的待遇很低、勞動強度大、作業條件原始,但是他們出於對家鄉的愛,對環衛事業的執著追求,硬是讓日產800噸生活垃圾的鶴城,達到了日產日清的管理水平。

  走在街路,邁進社區,人們時時都能看到身穿黃馬甲的環衛工人勤勞的身影。在車輛飛馳的馬路,在居民密集的社區,在隨意傾倒、車輛遺撒的現場,只要存在有礙環境的垃圾,就有這些忙碌的黃馬甲。因此他們被市民尊稱為——城市的美容師。

  (一)

  在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的今天,一些身居他鄉的鶴城人每每踏上家鄉的土地,便會情不自禁的發出許多感慨,這是齊齊哈爾嗎?不說樓高了,路寬了,就是這份透亮的乾淨,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家鄉的變化讓人驚喜,讓人佩服。

  的確如此,無論你是到紮龍旅游、明月島觀光,還是到商業區購物、小區訪友,你所到之處一路陪伴你的是清潔,感受到的是舒爽的心情,贊不絕口的是鶴城大都市的風貌。

  成績的取得,源於市政府創建生態市、園林城的決心,經營城市等一系列理念的形成。通過3年多時間的改革和探索,市城管局、市環衛處依據市委提出的『要高標准改善環境,硬環境建設省內最好,軟環境國內一流』工作目標,他們率領全市3019名環衛職工樹立『大城管、大環衛』意識,適時開展了由中心城區主要街路向小區、向城鄉結合部延伸的管理方法,做到了城鄉一體化,垃圾日產日清的管理標准。同時,在市環衛處的組織協調下,各縣、區的環衛部門也紛紛以高度的責任感去想事、乾事、乾成事。

  富裕縣在環衛管理中提昇標准,確定了『四個重點』;甘南縣建立了『政府調控、群眾參與、專業管理、依法治理』四位一體的長效保潔機制;克山縣以城區道路為經緯,以社區區域為網格,以社區和環衛專業隊伍為依托,實施起『城鎮社區容貌網格化管理』的新模式;建華區環衛處在『打牢冬管工作基礎,杜絕春季生活垃圾髒源』上下功夫;龍沙區、鐵鋒區環衛處,針對春季塑料袋等飄浮物掛樹的特點,成立了竹杆隊,加強日常巡邏管理。這些都說明樹立了『大環衛』意識後,各環衛部門的環境衛生管理標准已從傳統的環境保潔,提昇到保環境、保優美上來。可以說,在全市環境衛生管理水平向精細、精美的標准過度中,市環衛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行業龍頭作用。

  據了解,中心城區現有清掃總面積1624萬平方米,環衛職工3019人,共有清掃、清運車輛126輛。由於這些車輛和人員整日在車輛飛馳的街路上作業,因此每年都有環衛工人被車輛撞傷的事故發生。據統計,僅去年5月至今年6月,環衛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就有32起,造成經濟損失80餘萬元。為保證環衛工人的身心健康,經市環衛處的積極爭取,由市政府分別撥款13.8萬元和10萬元,為126輛環衛作業車和3019名環衛工人投保了意外傷害險。

  自2004年起,市環衛處除適時組織成立環衛協會,定期進行環衛技能和經驗交流外,還在行業內部先後分期分批組織44名勞動模范、先進職工代表赴大連、上海、南京等13座城市參觀學習,使這些業務骨乾開闊了眼界,同時也把其他省市環衛的好做法帶了回來,為鶴城市容整潔、清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

  (二)

  寧願一人髒,換來萬人潔;以我心靈美,創造市容美。鶴城的環衛工人不僅工作勤奮,還有一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心。

  近年來,鶴城的巨變有目共睹,僅新拓寬改造昇級的道路就有幾十條,無形中增加的清掃面積就多達180萬平方米,活多了,但保潔人員和經費卻沒有增加。據環衛部門測算,按現有環衛工人計算,需人均承擔約7000平方米的清掃保潔面積。

  就是在這種人缺錢少的困境下,全市2000多名一線環衛工人楞是沒有『掉鏈子』,無論是迎接綠博會,還是冬季鏟雪日常保潔,市容環境始終保持在高標准的狀態下運行。環衛工人的過硬作風不僅贏得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就連普通市民也對環衛工人吃苦耐勞、甘於奉獻的品德深表欽佩。

  去年冬季齊市降雪頻繁,為保證主要街路的冰雪盡快鏟運出城,負責中心城區各主要街路清掃保潔的環衛工人,承擔起了清冰雪的任務。經車輛碾壓後的道路積雪,一鍬下去只鏟下一個小坑,加之天氣寒冷。但即使這樣艱苦,一線環衛工人克服困難一鏟就是一天,有時突擊清運直到晚上10點纔能收工。超負荷、超強度的作業,大部分工人的手腫了,腳凍傷了,有100多名臨時工累得乾脆不來了。在當時人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可敬的環衛工人依靠頑強的毅力、過硬的作風,全憑一鍬一鏟的清理,頂住了10餘場降雪的考驗,維護了城市的清潔,保證了街路的暢通。

  於3年前拓寬改造後的新立街,由於沿街兩側的幾十個巷道口高於街路,加之巷道又是土路,年年每逢雨季,這些巷道就像黃河壺口瀑布一樣,雨水伴著泥沙全都流淌到馬路上。每場急雨過後,環衛工人都要用手推車推出30多車泥沙。

  冬季是環衛工作最難開展,也是最易出現冰包、冰圈的季節。在中心城區一些新拓寬昇級的道路,如新立街、南浦路、曙光大街、建設大街北段以及新江路,是冬季環衛工人最頭痛的街路。在這些街路兩側多數都是未經開發改造的平房,由於沒有下水,居住在這裡的居民和沿街小飯店,便將髒水和垃圾一股腦兒地向街路兩側的雨水井上傾倒。環衛工人為保持街路的清潔有序,防止髒水流向街路,只好將雨水井周邊用磚頭和爐灰圍起。但是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雨水井結冰凍死,但是居民和飯店業主不管這些,為了一己之便,仍然不顧一切地傾倒,致使冰圈越圍越大,個別地段已影響了道路行車和行人通行。

  去年冬季建華區的新江路和建設大街北段建設路小學門前,有兩處雨水井凍住後,環衛工人為不讓污水流向街路,他們每天不停地清淘冰圈內污水垃圾,最多時一天清淘40餘桶。對此,一些居民和飯店業主還理直氣壯,『不往這兒倒往哪倒?』

  可以說,環衛工人的奉獻時時都會出現在你的身旁和眼前。企業和門市的慶典、開業,主人會毫不吝嗇地用燃放煙花、爆竹來助興,然而喜慶過後留下的卻是滿地飄飛的垃圾,是環衛工人默默地將髒亂掃起。秋菜上市的季節,誰家不買幾斤秋菜,農民扔下一堆菜幫、大媽擼掉幾把菜葉已是司空見慣,然而就是這一扔一掉日增垃圾就是400噸,都需環衛工人一一掃起……

  (三)

  環境衛生管理這一行業沒有假日,不能間斷,環衛工人一年365天每天都在重復著清掃、保潔的工作。然而,這座城市卻在美容師的巧手梳理下、老調重彈中日漸清潔俏麗。但是環衛工人的工資待遇、工作環境以及休息環境卻不見改觀。

  終日與垃圾為伍,工資310元,一件馬甲穿四季。這就是齊市環衛工人的工資待遇,這一狀況遠的不比,就是在省內也是排在最後。由於工資待遇低,環衛行業招工就成了難題,青壯年招不到,中年人嫌工資低不願乾。來應聘者多數是智商低下、身有殘疾和年齡偏大的人員,個別縣區甚至有80歲的老人在頂崗作業。這就決定了隊伍人員身體無保障,出勤無保障,在10月上旬正陽環衛站,一位60多歲的環衛工人因突發疾病死在了清掃路段上。

  在新時期高標准作業的現在,環衛工人早5時開始晨清掃,晚9時結束保潔,包括作業質量和時間等都有明確規定。但是,對環衛工人有無休息室、早、午如何解決熱飯問題、遇風雨天氣怎麼躲避,卻無任何設施、地點和安排,活動板房也不見一幢。記者在采訪一些環衛工人時了解到,在冬季裡,每名參加清晨大掃的環衛工人幾乎都是汗濕棉衣,大掃完,騎上自行車還沒等走到家,棉衣已凍成了一個硬殼,經冷風一吹寒氣直紮骨頭。趕上飯口捨不得花錢買飯,就涼一口、熱一口的對付一頓,時間一長,多數環衛工人都患上了風濕、胃病等疾病。他們說,真盼望有一個休息室,哪怕是冬季能換換衣服、夏季喝口水、平常可以放放工具也就知足了。

  環衛行業收費難也是制約環衛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齊市環境衛生管理經費的來源主要靠政府撥付和受益的企業、居民上繳。但是大部分企業和居民以種種理由和借口拒付衛生費,加之收費人員還在依據1986年市政府出臺的收費文件,企業和居民不買賬。一些企業和居民不僅不交費還滿有理,『這是啥時候的文件了,早就作廢了,我們要交只能交衛生費,至於垃圾處不處理跟我們有啥關系。』個別飯店業主更蠻橫,『我不交費你能咋的?能封門還是能把我抓起來?』

  目前,在中心城區令環衛工人最煩惱的有『五大造髒行為』,一是居民隨意造髒。在小區、街路居民高空拋物、隨手丟棄垃圾的現象屢見不鮮。二是室外燒烤造髒。這一現象雖經城管部門連年打擊,但還是不能徹底解決。三是秋菜上市造髒。每年秋季秋儲菜時節,菜幫、蔥皮滿街扔,垃圾日增400噸,環衛工人企盼淨菜進城。四是臨街餐飲業造髒。一些臨街的飯店只圖自己方便,將垃圾、污水常常倒在馬路雨水井上,還有那些沒有下水、不具備開店條件的飯店造髒就更為猖獗。一些市民氣憤地說,不知工商、衛生、防疫部門為什麼允許這樣的飯店開業。五是車輛運輸遺撒造髒。對於齊市車輛遺撒造髒市民評價說,沙石殘土裝冒漾,車過街變樣。針對這一車輛造髒城市的現象,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與市公安局曾於2004年3月19日聯合下發文件,文件的第一條是:『凡在本市從事渣土、砂石運輸的車輛,應當安裝使用密閉運輸裝置從事運輸。自2004年5月1日起,凡未安裝使用密閉運輸裝置的運輸車輛,不得在本市主次乾道以內從事渣土、砂石運輸。在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3月1日,市公安交警支隊也以文件形式下發了『關於進行2005年度機動車檢驗的通知』,通知的第四項檢驗標准中的第四款規定:『渣土、砂石運輸車輛必須按規定安裝全密閉運輸裝置』。但時至今日,市民也沒見到一輛運輸車安裝有全密閉運輸裝置。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