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龍江省政協常委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專題座談綜述
2005-10-26 09:43:5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雪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6日電 20日,黑龍江省政協舉行專題座談會,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結合黑龍江省實際,就黑龍江省制定『十一五』規劃問題進一步建言立論,獻計獻策。

  持續增長亮起紅燈

  省政協常委、黑龍江葵花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樂平舉例說明,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26年的較高增長速度,年均增長速度9.4%,遠遠超過了同時期世界平均增長速度。但是,由於增長方式粗放,我們的經濟增長質量卻不盡人意,在資源、環境以及長遠利益等方面付出了較大的成本和沈重的代價。我國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利用率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九分之一。我省問題同樣嚴重,我省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和位次正在下降,以支柱產業相稱的醫藥工業,在『十五』期間就由第9位下降到第12位。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在2005年國內500強中排名第215位,銷售額也僅為112億元,利潤不足2億元,銷售利潤率不到2%。結構性的矛盾至今仍很尖銳,調整結構的任務依然艱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尚未擺脫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發展的模式依然是資源依賴型、資金依賴型、項目依賴型和外延依賴型。我省在制定和實施『十一五』規劃過程中,要領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刻內涵,采取切實可行、紮實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地予以落實。

  省政協委員、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尚傑說,目前我省的經濟發展仍受到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制約,問題集中表現在『四低一高』,即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低、資源環境污染程度高。在我省現有自然資源、能源日趨短缺,生態環境承載力減弱的情況下,繼續維持現有粗放型增長模式,將不可避免地進一步破壞我省的生態環境,進而影響並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省必須改變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企業層面的微觀循環,完善園區層面的中觀循環,促進社會層面的宏觀循環,在全省樹立『綠色消費』觀念。

  打造創新之魂

  『觀念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先決條件。』省政協委員、哈爾濱市豪普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洪濱認為,觀念創新是最終實現科技創新,使經濟發展進入可循環良性軌道的先決條件。時至今日,科技創新在大部分時間裡還只是作為一個口號漂浮在空中,決策者和企業的領導者還不能用系統工程的眼光來審視科技創新,這是我國高效的科技創新體制遲遲建立不起來,經濟貿易核心競爭力過於孱弱的主要原因。思想創新是創新的前提,也是創新的源泉,在當今世界,誰能夠最快、全面地進行思想創新,誰就掌握了包括科技在內的一切創新的先機。為此,他建議將穩步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我省的戰略目標,將創新作為我省的靈魂和經濟發展的源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國際環境,執行一套在嚴密監管下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技術的制度,傾全省之力實現技術的產業化、商品化,從而佔領世界市場。整合我省有限的科技資源和投入,將分散在各委辦廳局的科技管理權限歸屬省科技廳統一管理、統一規劃,以形成拳頭功效。將用信息化武裝起來的裝備制造業作為我省的戰略產業來培育,把戰略產業發展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

  省政協委員、科技廳副廳長謝春茹說,目前,我省大中型工業企業有研發機構的比例是23%,低於全國平均24.9%的水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尤其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技術和產品偏少,中小企業更是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同時,研發經費嚴重不足,科技創新活動受到一定局限。據國家統計年鑒數據,2004年,我省研究開發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0.75%,全國平均水平為1.35%。我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僅佔產品銷售收入的1.1%,全國平均水平是1.5%。科技投入強度過低,使科技創新活動受到一定局限,科技產出受到一定影響,技術儲備嚴重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緩慢。因此建議把加強自主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重點體現在全省『十一五』規劃中。

  讓群眾共享改革成果

  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往往是一個產業結構快速轉型、社會利益格局劇烈變化的特殊時期,既充滿了新的機遇,又面臨各種社會風險的時期。一定要讓人民群眾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常委、委員們達成共識。

  省政協委員、省委黨校副書記梁成田認為,『三農』問題是全社會一直關心的問題。我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關鍵、重點、難點在農村。『共同富裕』已經轉變成為國家『十一五』規劃中的主調。據有關資料顯示,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差距已達5到6倍,因此農村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任重而道遠,必須用突破常規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今後,政府新增財力應該重點投向農業、農村和農民,迅速解決城鄉貧富差距過大有可能引發的危及未來經濟增長和社會和諧的問題。加快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盡早適應『十一五』規劃中『共同富裕』的主調。我省『十一五』規劃中,應將『三農』建設問題單獨立題,突出出來。

  省政協常委、省民盟副主委楊延波說,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居民收入分配增長滯後,貧富分化加劇;行業間收入差距擴大,壟斷行業職工收入高且增長快,傳統產業職工收入低且增長慢;農民收入來源單一,增幅趨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著力解決貧富差距問題。他建議要完善宏觀調控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進一步深化分配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收入分配的貨幣化。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