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誰來保護哈爾濱老建築?
2005-10-28 07:02:0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高虹 鄒呈娣 劉謙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8日電 題:誰來保護哈爾濱老建築?

  『小紅樓』再現當年『薈芳裡』

  提起『薈芳裡』,一些年歲大的人都知道,那是解放前哈爾濱最熱鬧的地方,它記載了一段血淚與奢華的歷史。伴隨著城市的變遷,當年『薈芳裡』已經成為了歷史名詞。然而在這次拆遷過程中,一幢濃縮了當年『薈芳裡』建築風格的老建築———孝純街78號的四合院呈現在人們面前。

  來到孝純街78號,穿過一個三米寬、四米多高,七八米長的破舊紅磚門洞,記者走進了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大院。這是個二層樓的四合院,院裡是一個近百平米的大天井,中間簇擁著高低不平,破敗不堪的煤棚子。木質的樓梯左右分開,順著發黑的圈樓繞了一圈。紅色的外圍扶梯、青藍色的木制欄杆、黑色的房柱、對開的木門、紅色的大窗、黑色的雕花房檐,讓人頓時有一種回到過去的感覺。

  在一樓的一個木柵欄前,古稀老人李祥講述了這裡過去的情景:當年的這座小樓叫『小紅樓』,那時的亭臺樓閣格外漂亮。院內還有一口馬神井,大家吃的都是地下水。憶起當年的四合院,老人的眼神中充滿了陶醉和留戀。

  談罷『小紅樓』老人講述了當年『薈芳裡』(俗稱『圈裡』或『圈樓』)的景象:『東順街、西順街、孝純街、仁裡街,西至北十六道街,南到南新街,方圓數裡都是「圈兒裡」(當年的妓院)的場地。東南西北各設一門,二層樓的四合院將一個大亭子圍在了中央。說大鼓的、吹糖魚兒的、拉洋片的民間藝人聚到一塊兒吹拉彈唱,熱鬧非凡。當年「圈兒裡」的周圍也很繁華,出西門便是華樂劇院和安樂劇院。小買賣、雜貨鋪、小作坊一家挨著一家,經常看到伙計們拎著橢圓形的食盒到「圈兒裡」送飯。』老人接著說道,其實,這個大院就是當年的『薈芳裡』建築的縮影,也是唯一的一個二層樓四合院,如果被拆掉後,恐怕再也找不到當年『薈芳裡』的影子了。

  踩著咿呀作響的木制樓梯來到二樓。推開一間未上鎖的房門,看到在過道裡有三戶人家,在其中一戶人家,一對夫婦正在整理物品。

  據女主人介紹,這個大院最特別的就是廁所,女廁設在二樓,這在道外老房子中是絕無僅有的,而這個有百年歷史的大院居然能將女廁所建在二樓也足以說明這裡的特殊。

  『胡家大院』唯一一座四合套院

  在道外區靖宇街39號有一個被當地人稱作是『胡家大院』的老屋。這是哈市尚存的唯一一座四合套院。

  站在高大的院門前,記者看到的是一個套院,前後兩院格局一目了然。正對著大門的二樓上,古色古香的大窗戶在原本古式的建築上格外惹眼。兩側的樓梯蜿蜒曲折旋轉著延伸到了二樓,木制的樓梯扶手,雕花的樓梯欄杆,石制的臺階,讓人聯想到當年胡家盛極一時的生活場景。在這個大院二樓,今年64歲的何藍石老人家中,記者看到房子的舉架有4米多高,屋內的床鋪上還有一個自建的吊鋪。據何藍石老人講,1956年,年僅1歲的他搬到了這個大院,這一住就是5個年頭。滿洲國時的財閥胡潤澤經營房地產,北十六道街多處都有他的房產這座大院就是胡潤澤的宅邸,二樓的正房是胡潤澤大太太住的地方,周圍的廂房裡住的是姨太太。當年院裡的路面都是用花崗岩鋪設的,平整乾淨。前院的大門是黑色的,後院的木門上鑲有鐵鑄的雕花。樓上樓下還有暖氣,可惜在文革時被拆除了。

  據了解,近幾年胡潤澤的後人回來過,遷走的老住戶也常回來看看大院。哈市規劃局工作人員、哈工大建築專業的師生多次來這裡調研,但目前,這個建築沒有掛上任何標志來證明它的歷史價值。這裡的居民希望有關部門能盡快對這座百年老樓加以保護。

  采訪中,一些居民表示:能遷入新居是他們多年的夢,政府拆除大量危房棚戶也是為民造福,可這裡的老房子中一些保存完整、根基堅固、有特色、帶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也將被一同拆毀,實在可惜無論是從歷史價值還是旅游價值來考慮都應保留下來。但經過20多天拆遷,有價值的老建築已經被拆得所剩無幾,老道外人看在眼裡,疼在心上!

  抖落家底古物頻現

  隨著動遷的開始,『老道外們』開始收拾多年前的家底,1953年的房契、雕花的老掛鍾、泛黃的民國時期的報紙、玉制的煙袋鍋……陸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引起了文物收藏者極大的興趣。

  在道外住了40年的劉先生講,自從這裡開始動遷他就沒閑著,整天到居民家去搜寶,到現在為止,他手中的寶貝已包羅萬象,玉器、字畫不勝枚舉。

  走訪中,記者見到了70歲高齡的老人。據老人講,收拾舊物時,本打算將家裡一直多年無人問津的破花瓶丟掉,但又一想,很多人都把舊物拿去賣錢,自己也去試試看,沒想到,一到那裡,便有許多人圍了上來。他感覺這只花瓶一定價格不菲,找到行家一鑒定,果然價值連成。

  記者在南新街64號看到,一座中式古典三合院已經被拆得面目全非,只有大門洞與正房還有原來摸樣,後院兩間廂房已變為殘垣斷壁。據介紹,17日,哈市文物保護站來人拉走了兩扇大木門、門框和兩個雕花石門墩。而正房還有不少有價值的東西要等拆時纔能取下來,比如:立柱礎石、壁爐、爐門等。鄰居陳大娘今年83歲,在後院,她指正房朝南門庭立柱和橫梁說:這上原來都有雕龍,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都被鏟掉了,但現在門庭上方一塊塊頂板上的還都有手工繪畫圖案,只是都被油煙塵灰蓋住了。

  據哈市文物管理站負責人介紹:單是帶有南新街64號門牌的老門梁就具有文物價值,因為這一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中式古典建築老宅將被徹底拆除,老門梁和門牌號已經成為絕版。現在文物管理部門已經就現有的其它未拆除的有價值建築構件逐一登記,在將要拆除壁爐時,每塊方磚都會編號,以便恢復原狀。

  百年古剎浮出水面

  哈市有一座老道廟,這不僅對哈市大多數市民來講前所未聞,對很多在老道外住了多年的人來講也是個新聞。而在這次拆遷中,不僅這座老道廟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而其神秘之處也引起了人們極大關注。

  據哈市文物管理站副站長刑曉瑩介紹:根據哈爾濱市地方志記載,武聖廟是20世紀初中國道教傳統建築,雖然西面偏殿已經被毀,但其它建築保存較為完整,正殿立柱有的被砌於牆中,牆上壁畫有白灰覆蓋,室內吊棚上方橫梁上有保留很好的彩繪圖案,這些都具有文物保護價值。位於哈市道外區太古街89號的百年道教古剎武聖廟正殿(現為哈爾濱市道教協會)內驚現神秘地道。目前,哈市文物管理部門已經介入,考古勘察工作將依據相關程序逐步展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評春認為:目前在地道口探查,能看到地道為青磚拱型構造,可以初步認定,武聖廟正殿內的地道應與武聖廟建築同期施工。其價值目前很難估量。

  老道外不僅有古屋、古剎還有古樹。在武聖廟正殿後面的院內有三棵被居士稱為『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柳樹,平日裡總是掛著許多紅布條,據說有上百年的歷史。這三棵柳樹中被稱為『劉備』的那一棵樹圍達到3.7米,要兩個人纔合抱得住。還有一棵『張非』,多年前不知被誰在樹乾中間打入一根角鐵,使受傷處向外凸起,很像一張怒目的面孔,被人說成是『張非咬鐵』。

  該保護的建築是個迷局

  隨著老道外拆遷工作的推進,一些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建築被挖掘出來,那麼記載著哈市歷史的老道外究竟還有多少應該保護的老建築呢?

  記者采訪了哈爾濱市道外區建設局張局長。據他介紹,2004年,哈爾濱市規劃局名城保護處及哈工大建築設計院等部門已經對老城區的文物保護建築進行了調查和鑒定,所有資料均已上交到了哈爾濱市規劃局名城保護處。此次申報的文物保護建築至今無一通過審批。

  據哈爾濱市規劃局名城保護處負責人講,目前,他們仍在對道外區老城區內的文物保護建築進行統計,至於有多少老建築需要保護,目前還沒有最終統計數據。

  哈爾濱市博物館杜館長在談及道外區棚戶區內的文物保護建築時說,評定一處建築物是否屬於文物保護范疇,應從其所承載的歷史價值著眼。其標准涵蓋了歷史、藝術和科學三方面內容,文物建築保護也有等級劃分。在棚戶區改造中,很多老房子被拆毀,其中可能也包括部分文物保護建築,對這些建築的去留問題有關部門應該尤為慎重。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眼看著哈市的老建築一座座的倒下,有價值的建築越來越少,成為鳳毛麟角,尚存的老建築也即將遭受滅頂之災,專家呼吁: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專家認為:追溯哈爾濱的歷史,道外無疑就是這座城市發展的雛形。哈爾濱自開埠設治100多年來,老道外匯聚大量『中華巴洛克』和中國古典式建築精華,其獨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築風格,折射出這座城市濃縮的歷史側影。歷經滄桑,至今有價值的老房子能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然而城市改造中大片的拆遷工程又使僅存的一些保存完整的老建築面臨滅頂之災。在老道外有很多優秀近現代建築,它們能夠反映城市發展歷史、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它們是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生動載體,是城市風貌特色的具體體現,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在權衡眼前經濟利益與老建築對城市的長期價值時,城市規劃部門應該重視對城市文化、歷史的保護,而不應一味為追求經濟利益。前些年由於保護意識不夠,許多老建築已經被夷為平地,其損失無法估量,在這次改造中又發現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老建築,如果我們對這些建築再不加以保護,那麼我們這座城市就會變為一個沒有『歷史』痕跡的城市。到時我們的後代只能從書本上去品讀我們的城市。這對我們來講無疑是一大遺憾。

  一個城市的文化,是通過一棵大樹、一盞街燈、一幢房屋,長期的積累而緩慢形成,然後靠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來延續的。道外老建築,就是記憶的載體,扒掉它們了,就無法再生,歷經百年沈淀的文化就會蕩然無存,哈爾濱人的記憶也會變得模糊不清。哈爾濱市民希望政府寧可犧牲些眼前的經濟利益,也要多保護一些有價值、有特色的老建築、老街區,不能留遺憾,不能讓我們的後人來罵我們。

責任編輯: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