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9日電 『過去扶貧到縣,現在進村入戶』———以讓貧困農民直接受益為宗旨的新時期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戰略,猶如一縷春風,吹開了貧困農民的心田。4年來,我省先後有1032個貧困村接受整村推進這一新式扶貧開發,佔全省貧困村總數的1/3;到去年底,已有96萬貧困農民實現脫貧,大步走上致富路。
目前,首批被扶持的500個貧困村的農民人均收入已由實施前的1105元增長到2175元,實現了翻番;第二批實施村的人均收入也將達到1800元以上。
作為新時期扶貧開發方式的重大創新,整村推進戰略最大的變化在於變過去的單項扶貧為綜合扶持,不但要增加貧困農民的收入,更要同時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一次性徹底改變貧困村的貧窮落後面貌,夯實致富基礎。
2002年至2005年,全省共捆綁中央與地方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扶貧貼息貸款及各部門幫扶資金15億元集中投向整村推進重點村,佔扶貧資金總量的74%;平均每村的扶貧資金投入多達185萬元。
打井、修路、架有線,買農機、蓋學校、建畜牧服務站———集中的投入使貧困村的村容村貌、基礎設施建設得以徹底改觀,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4年來,新式扶貧開發共為重點扶持的貧困村購置大型農機541臺套,打抗旱井5913眼,建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1041項,有效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新建994個畜牧技術服務站,建設村屯道路2942公裡、橋涵812座,使村村都實現了『晴雨通車』,為群眾致富夯實了基礎;新打人畜飲水井2447眼,使1683個自然屯群眾喝上了甘甜衛生的自來水;為33萬貧困戶安裝了有線電視,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新建和維修村衛生所608處,維修和新建中小學校捨397處,使這些被扶持的貧困村村民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兒童入學率達到99%以上。
更讓貧困農民欣喜不已的是,由於采取民主公選貧困戶和脫貧項目的方法,新式扶貧開發極大地調動了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變『要我乾為我要乾』。養羊、養牛、養大鵝,『放母還犢』、『放母還雛』———因地制宜的產業化扶貧,讓每個貧困戶都抱定一個增收項目;從扶持畜牧業發展到幫助貧困農民外出務工,整村推進的重點村群眾實現了收入來源從過去種植業生產『一條腿』到種植、養殖、務工『鐵三角』的轉變。
通過扶貧開發,全省已有25.96萬個貧困農戶發展奶牛1.55萬頭、改良肉牛8.6萬頭、羊15.8萬只、豬31萬頭、禽239.2萬只。省農調隊2004年的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基層乾部和群眾對『整村推進』的做法表示贊成。
記者從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針對當前農民一方面要求增加收入,一方面要求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的呼聲越來越強的形勢,下一步我省扶貧開發的重點將圍繞和諧文明新村建設,在目前整村推進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各類扶貧資源,對實施重點村提供更為積極而具體的支持,提高建設標准和規模,支持農村各項事業的和諧發展,共同推進和諧文明新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