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轟隆隆』機動車的轟鳴聲撼天動地,幾臺802大型拖拉機在無際的田野上馳騁,構成了一幅動人的耕耘圖。想采訪大來鎮復興村的大豆大壟密植技術,緊趕慢趕還是來晚了一步,這個村子的農民已經開始了秋整地。『想了解大豆大壟?那好說。』村黨支書翟天友蹲下身,用手比劃開了:『平常種地起壟全在65厘米左右,大豆也不例外。大豆大壟密植技術,就是在整地時把壟臺擴大到90厘米。』記著也蹲下身:『大豆大壟密植的優勢在哪裡?』翟天友:『壟臺寬了,苗數增多了唄。普通的壟每行兩株,大壟每行6株,產量自然就上去了。』『產量能增加多少?』翟天友搖搖頭:『准數我還說不上。』他站起身:『走,我領你到孟祥如家看看去,他今年大豆種得最多。』三拐兩拐來到村民孟祥如家門前。不大的院子裡,有一座由玉米棒堆成的金字塔,幾個人站在玉米垛旁嘮得正歡。記者認出,那兩個基層乾部模樣的人是副鎮長宋長路和鎮農技推廣站站長董福常。寒暄過後,記者問孟祥如:『這玉米棒大粒大,一定是優良品種吧?』
孟祥如點點頭:『這是吉單27,是今年引進的新品種。我種了兩?半地,一共打了4萬5千多斤,平均一?地1萬8千多斤。』
記者驚嘆:『產量這麼高?』孟祥如有些得意:『那當然了。』他指指宋長路和董福常:『這都是鎮裡號召我們農民種的。』宋長路接過話題:『我們郊區人多地少,農民致富必須在土地效益上下功夫。今年我們把全鎮的工作重點,放到了新品種的引進和新技術的應用上。』記者不忘自己的來意,問孟祥如:『聽說大豆大壟你在全村種得最多?』憨厚的孟祥如連連擺手:『別提這事兒,後悔還來不及哪。』記著感到有些意外:『後悔?』
『一是後悔種得太少,今年我纔種了3?多地,50來畝。』孟祥如把目光轉向宋長路和董福常:『二是後悔沒聽他們的話,沒種他們推薦的品種。』記者問:『產量怎麼樣啊?』
董福常接過話茬:『理論上應該增產30% 。』他轉過頭問孟祥如:『你種的大豆達到這個標准了嗎?』
孟祥如瞇起了眼睛,微微點頭:『我們家3?多地,一共打了1萬8千多斤。這麼看,一?地產量在5500斤左右,比過去的窄壟能增加1000多斤。』董福常緊接著說了一句:『要是種植墾田23,每?地還能多打1000多斤。』孟祥如連連稱是。
記者暗自盤算,采用大豆大壟密植技術,加上適合的品種,每?地就可為農民增加收入2000到3000元。
有個問題不明白,還得問問:『為什麼墾田23比其他品種產量高?』董福常解釋道:『大豆大壟密植技術、操作規程和以前的種植方法完全一樣,惟獨對品種有特殊要求。墾田23稈矮、葉面小,有利於通風,適合大豆大壟種植。』記者換了個話題:『今年全鎮大豆大壟種了多少?』宋長路告訴記者:『大豆大壟密植技術剛剛在郊區落戶,現在還屬於試種階段。今年只有我們鎮復興村種了120畝,現在看來效果還不錯,明年准備在全鎮推廣。』孟祥如搶先表態:『新技術、新品種給咱農民致富增收帶來了新希望。明年的大豆大壟,我最少也種個十?八?的。』他問宋長路:『咱們鎮的「科技之冬」什麼時候開始?』宋長路笑了笑:『現在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很高,鎮裡已經和市裡、郊區的專家聯系好了,准備在下個月初就啟動「科技之冬」,對農民進行適用科技培訓。』孟祥如向前邁了一步,握住了宋長路的手:『那可太好了。』他說:『宋鎮長,別忘了我可是第一個報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