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沈淀在記憶裡的那份感動——寫在第六個記者節
2005-11-08 13:17:56 來源:東北網—三江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拯救,用另一種方式

  姜德利—— 38歲的個體鉚焊廠老板第一次見到記者,便唉聲嘆氣地說:『我對生活已經要絕望了。』

  姜德利是一起涉嫌交通肇事案的當事人。當時,一位老中醫猝死街頭,出事地點恰恰就在姜德利駕駛的、停在鉚焊廠門前的面包車旁。死者家屬認為是姜德利肇事,姜德利爭辯自己當時不在現場,並且聞訊趕來後還加入了對死者的搶救行列。數日後,姜德利接到一份責任認定書,上面冰冷的文字判定,他就是肇事者。飛來的橫禍打破了姜德利的正常生活——用以經營的面包車被扣押了,鉚焊廠停工了。為了討還清白,姜德利四處奔走,耗去家中大部分錢財。一紙訴狀,他將某執法部門告上了法庭,但當時很多的跡象都對他不利,姜德利愈發感到前途的渺茫。記者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也感到了肩上擔子的沈重,因為這起肇事案觸及了『民告官』這一敏感話題。

  首次采訪並不順利。姜德利情緒激動,但有兩句話深深地印在記者的腦海裡—— —『如果按著判決執行,我現在就是犯罪嫌疑人了,應該蹲在拘留所裡。』『涉及到××部門,你們敢報道嗎?』

  給予姜德利以鼓勵,成了記者每次對他采訪的必要部分。幾次采訪之後,姜德利的冤情慢慢浮出水面。本報以特別報道的形式對姜德利的遭遇做了客觀、翔實的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生活報》全文轉載,哈爾濱廣播電臺在報道的同時,又引發了一場關於『見死救與不救』的社會大討論。

  一起普通的民告官訴訟案,因為社會的關注,成為一起公案。事隔不久的一個下午,記者接到了姜德利打來的電話,他用沙啞的聲音告訴記者—— 『我勝訴了!』那一刻,記者不由得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今年『十一』國慶節前夕,記者意外地收到姜德利發來的短信:好人一生平安!★本報記者王偉

  我和『江湖』少年有個約定

  結束校園江湖的采訪已有3個多月了,可每想起那次采訪的經歷,仍心緒難平。2005年6月20日上午,我接到采訪校園『江湖』的任務。次日,我在基層派出所了解到,校園江湖幫派眾多,各幫幫主都是學校的打架頭子。如何走進校園『江湖』少年的圈子是此次采訪的突破口。

  當天下午,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所中學的大門口站著3名十六七歲的男孩子,他們嘴叼著香煙、一副桀驁不馴的模樣。我主動上前和他們搭話。果然,從這些孩子身上,我了解到很多鮮為人知的校園內幕,並通過他們聯系上了『飄渺風』幫主。

  見到他們後,我發現他們的思想雖然偏激,但有理由——他們多數是差等生、父母離異,只有在幫派中尋求暫時的慰藉.與他們分手時,『飄渺風』一自稱『軍師』人物的吳重(化名)對我說:『姐姐,我們將來要開個快餐店,你就等著瞧好吧!』《直擊校園江湖》發表後,我和這些『江湖』少年的聯系一直沒有中斷。11月1日,我意外得知:吳重因涉嫌刑事案件被拘留。我的心再次陷入了低谷。

  此時的吳重也許忘了和一個記者姐姐的約定,但我不會忘記,因為,我相信他的願望終會實現。★本報記者張暉

  走進『孤獨』女孩的內心世界

  今年4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孤獨』女孩劉月的內心世界。

  那是個充滿稚氣、楚楚動人、比同齡人多了幾分孤獨和懮郁氣質的女孩兒,兩年前,因患紫癜性腎病,劉月遠離了正常的生活。由於體質敏感、免疫力低下,她曾經3次休學、4次住院。在她失落和無助的時候,父母、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和鼓勵給了她莫大的自信。在極少和外界接觸的日子裡,她每天自學功課、創作動畫故事、吹奏葫蘆絲。劉月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帶著女兒先後幾次來到劉月的家中。也許是孩子們年齡相仿的緣故,很快女兒便和劉月成為好朋友。劉月也敞開心扉,向我道出了內心的苦惱和渴望。

  4月19日,通過一個多星期的深入采訪,《女孩劉月渴望外面的世界》見報了。許多好心人向她伸出了熱情的雙手,社區也為其申請了低保。今年6月,劉月順利地考上了第九中學,我衷心地為她高興。★本報記者張艷

  我給孤兒當家長

  2003年,報社與大商集團佳木斯華聯商廈組織了一次活動,在『六一』那天,給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當家長。

  6月1日,我見到了趙樂,一個眼神懮郁的男孩兒。我試著和他溝通,他只是問一句答一句,並不多說一句話。游園活動開始了。我輕輕地牽起他的小手,樂樂沒有拒絕,心理距離向前邁進了一步。來到猴館,我開始履行起家長兼講解員的職責,我看見樂樂的眼睛不時閃起明亮的光芒,臉上也有了笑容。

  在百鳥園,看到美麗的孔雀,他高興地跟在孔雀身後跑來跑去,不一會兒跑來問我:『這孔雀會下蛋嗎?』小家伙的問題讓我感到十分有趣,我告訴他,身上有美麗羽毛的是公孔雀,公孔雀是不會下蛋的。午飯時間到了,男孩子身上的好動天性顯露出來,還沒等我為他剝好雞蛋,他就蹦蹦跳跳地去找小伙伴了,我只好跟在他身後轉來轉去。樂樂知道為我這個臨時家長著想,懂事地要把自己的那份午飯讓給我吃。沒有了那份陌生,樂樂變得開朗多了。活動結束的時候,我拉著樂樂在圖騰柱前照了張相,在記憶深處留下一個叫樂樂的孩子。★本報記者孫卓

  記者的良知

  我們都是從充滿幻想、激情的年輕記者成熟起來的,所以懂得要保證自己筆下文字的真實性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有時候,你必須在寫與不寫之間做出選擇,而這種選擇的背後,其實是記者的良知的抉擇。

  有一次,我們得到一條線索:近郊一個村子竟將村小學改成了豬圈,幾十名小學生放假回家了。第二天,我們乘車趕到該小學,調查結果是孩子們放假已有一周時間了。我們找到村委會了解情況,50多歲的村主任把賣房子的原因和經過說得很詳細。

  原來,學校新建了一所小學,可暖氣還沒安上,由於已到了11月份,所以只好放假,而原來的學校已經用作養豬了。他百般解釋,並請求我們『高抬貴手』,別報道了。

  我們上車時,村主任特意追到站點,沒容我們反應,他攥著一把錢的手就伸進於淼嶄新的皮大衣的口袋。遇到這樣的事,我們有些不知所措,只顧著和他撕扯。只聽『?』的一聲,皮大衣的口袋裂了一個大口子。村主任愣了,我們急忙離去。

  文章見報後,立即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新建的學校很快安裝上了鍋爐,學生們又背起了書包。我們為自己的選擇而會心地笑了。★本報記者孫吉春於淼

  讀者的關注承載著記者的感動

  瘦小的身材,手持拐杖的老人顫巍巍地站在寒風中的三輪車旁.這是一幅將永遠刻在我腦海中的畫面。

  今年10月,本報連續報道了有關4個孩子異鄉尋母的事情。孩子的遭遇讓我們同情,讀者的關愛更讓我們感動。

  10月20日,氣溫降至零下5攝氏度,記者接到一個齊姓老者的電話。80多歲的齊大爺有些耳聾,吐字也不清晰。通過十幾分鍾費力的攀談,記者終於明白了他的來意,按捺不住關切之情,老人坐著人力三輪車趕到報社,請求記者帶路與4個孩子見面。10月21日,齊大爺終於見到了4個素不相識卻為之牽掛的孩子。在我們記者的采訪中,經常能遇到像齊大爺這樣對本報熱心的讀者,他們對本報的關注、對社會的愛心深深地感動著記者,我們也會勤懇工作,回報讀者。★本報記者潘帝同

  最髒最累的采訪經歷

  當記者的日日夜夜感觸頗多,其中令我難以忘懷的一次采訪經歷,就是此次王三五河清淤擴槽工程的系列報道,我想,它可能是我記者生涯中最髒、最累也是最引以自豪的一次經歷。

  10月24日,接到王三五河清淤擴槽工程的采訪任務,我來到那個令人『目瞪口呆』的現場:垃圾遍地、淤泥滿槽、塵土飛揚。從工程開工的第一天起,全長近5公裡的王三五河沿岸就留下了我的腳印。每天早上,我沿河踏查,8點30分到市內河整治工程指揮部開會,然後再到工地。一天走下來,剛換洗的衣服滿是灰塵,鞋底也沾上了厚厚的淤泥,洗臉水頃刻間變黑了,《清淤現場有個義務『更夫』》、《忙碌在垃圾清運的『生命線』上》等獨家報道隨之見諸報端。

  為了更詳盡地報道王三五河夜戰的場面,我和攝影記者挨家單位采訪,到家時,已是深夜11點半了,那一天,我在工地逗留了10個小時。第二天,《王三五河,記住這不眠之夜》在駐區各單位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半個多月的實地踏查使我和許多駐區單位的施工人員成了『哥們兒』,有時他們會開玩笑地說:『怎麼不多派幾個記者來?瞧你,都和我們一樣成泥猴兒了。』我一笑置之。這點兒髒和累同現場的施工人員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 ★本報記者張吉彬

  晚報有支『敢死隊』

  攝影部的三位帥哥被同行們戲稱為『敢死隊』,因為他們在采訪中都有一股不要命的勁兒,遇到困難、危險從不退縮。記者宋修明為調查有害剩飯剩菜的去向,每天騎著自行車到市郊,一轉就是半個月。記者劉軍為抓拍從髒水中取油的現行,在一個下水井旁頂著寒風守候了幾個晚上。記者張大煒在一次在郊外舉行的大型活動中,因為拍照時太專注而被車隊落下,為不錯過下一個場面,他硬是狂奔近2000米趕上隊伍,讓同行者驚詫不已。

  『敢死隊』隊員從來都不吝嗇膽量。一次,劉軍在某社區拍攝反映社區利用公共場所牟利的場景,受到多人的圍攻,相機在廝打中被損壞,但劉軍第二天、第三天照樣去拍攝,直至該社區改正為止。宋修明一次在外縣拍攝小造紙廠污染河水的照片時,遇到了工人的圍追堵截,他在附近的村裡輾轉迂回了一個下午,直到采集到所有的證據。

  幾位帥哥的膽大同他們那健壯的身軀不無關系,但這幾位『大塊頭』同樣擁有大智慧。他們曾冒充食品商深入到黑糖葫蘆加工點,使黑加工點被工商部門一舉端掉;他們曾化裝成小商戶進入熟食制品黑加工點,相互掩護配合,直到把所有的證據都偷拍到也沒被人察覺。★本報記者劉軍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