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組圖】哈爾濱惟一中國傳統四合院式民居 牆上寫滿『拆』
2005-11-08 16:28:1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曾一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南新街64號保護建築。

  已被拆得遍地瓦礫的南新街64號保護建築。

  東北網哈爾濱11月8日電 11月4日下午,記者接到哈爾濱南新街64號居民的緊急求助電話:推土機已開到後院,正在摧毀西廂房。記者立即聯系往日為此事提供線索的兩名大學生,一同趕往現場。到現場記者看到那裡已是遍地瓦礫,西廂房只存半截山牆。這裡是哈爾濱惟一的中國傳統四合院式民居,有帶四枚門簪的廣亮大門,抱鼓石門墩,在上房、西廂房窗口、門口處又做了歐式的處理,並且上房室內還有俄式『別契卡』(一種能同時為幾個房間取暖的爐子),有著極為珍貴的歷史人文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黑龍江日報報曾於2004年3月17日以《南新街的中式民居和俄式『別契卡』》為題,報道過這一有保護價值的民居情況。去年3月,哈爾濱市城市規劃局特地來此踏查,並決定將其列入第四批保護建築。

  10月8日,記者曾接到兩位大學生的電話,反映南新街64號正在遭拆毀的事。第二天記者向現場負責拆遷的人出示了『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會員證』,要求立即停止拆除。但對方說:『給我們看這個證沒用!政府已經批准拆除了。我們是開發商僱來的,只管拆遷。』

  記者立即給有關部門打電話,負責名城保護的工作人員還不知此處已列入拆除,而主管局領導又不在,他們答應向領導匯報。一個上午,記者在現場掛了很多舉報、求助電話,哈爾濱市文管站站長劉雲纔和其他工作人員趕到現場。當時開發商派人來通知拆遷隊,要把抱鼓石門墩留給他們。而這屬於可移動文物,只有文物部門纔有權收藏。記者與文管站同志一起找開發此處的哈爾濱光太房地產開發責任有限公司協商此事,但保安粗暴地吆喝著:『領導不在,出去出去!』

  記者撥通道外區委書記周書明的電話,他非常重視,立即派道外區建設局出面制止了拆除。拆遷隊在下午撤離了現場,但這個宅院已經是斷壁殘垣。

  10月15日下午,記者接到南新街居民的電話說,14日11時,道外區建設局的工作人

  員來此拍照後對開發商提出不得拆除此房的要求。不想下午1時許,忽然來了20餘人上房去扒房頂。他急忙撥通區長熱線,區城管局綜合執法大隊派人前來現場。這時拆遷隊的人又來拆帶有四枚門簪的大門。執法人員立即制止,但對方不聽,執意將大門拆下。道外區建設局一名工作人員趕來現場,責令他們立即停止拆除,並說,你們不要與政府對抗。拆遷隊這纔住手。建設局的這位工作人員派人將拆下的大門抬到院內,並留人守護。

  84歲的馬永信老人說,這裡原為漕幫的理教公所。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北京設立理教總公所;漕幫是經營漕運,以船運糧。據馬永信老人講,理教信徒多在漕幫之內。在不遠處的進德街,坐落著一座廟宇式建築(已在本次拆遷中拆除),當地百姓誤傳為娘娘廟,但實際上是理教公所的點傳師的居所。馬永信老人年輕時常來此處。如此說來,這裡又是一處哈爾濱歷史的珍貴見證。

  這裡的居民強烈呼吁,保護這處已被列入第四批保護建築、又見證著哈爾濱歷史的傳統建築!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