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8日電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目前國產飛機的飛行數據,是通過一個國產傳感器來實現的。它的問世,結束了我國國產飛機傳感設備全靠進口的歷史,這項高科技產品就誕生在哈爾濱市一曼街3號———中國電子集團第49研究所。
這項打破國外技術限制的發明,讓哈爾濱市一曼街3號在傳感器領域一舉成名,可就在6年前,卻很少有人知道一曼街3號。於洪峰,這位一曼街3號的高級工程師,向我們這樣描述他第一天來哈報到上班時的情景:『下了火車是早晨7點半,找了一上午也沒找著49所。中午吃飯的時候問飯店服務員,服務員說,對面有個一曼街3號,好像是個單位,你去問一問。我到這兒一問,纔找到我們49所。』
於洪峰告訴我們,那時所裡的20多個研究小組每年都有40多篇學術論文產生,但成果大都變不成產品,科學家的正常工資也只能領到70%。
中國電子集團第49研究所所長范茂軍介紹說,在這種情況下,不改不行了,在改革的過程中,第一個就是涉及到人們的觀念問題,觀念第一個就是市場意識。
1999年,周邊的老百姓驚奇地發現,神秘的一曼街3號樓頂上樹起了一塊中英文牌子,『中國電子科技』。而此時,一曼街3號的內部也正在發生著一場以機制創新為核心的變革。『市場部』,就是在那次改革中誕生的一個新部門。學市場營銷專業的劉成利,是一曼街3號聘請的第一位非傳感領域的大學生。
從那時起,幾個傳感器專家搖身變成了推銷員。他們推銷的第一個產品就是哈飛飛機上所用的傳感器。由於技術禁運,哈飛對這個傳感設備夢寐以求,當場拍板給研究所1000萬元的訂單,但有一個條件,研究所必須6個月內拿出成品。技術要變成產品,需要一個過程,為了縮短這個過程,一曼街3號誕生了另外一個新部門———研究中心,就是將20個課題組合並成一個研究中心,大家一起上。6個月之後,第一個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成功地安裝在了哈飛的飛機上。
范茂軍告訴記者:以前每年開發的產品,很難有一項兩項轉化成市場需要的產品,現在每年我們承擔的幾十項研發任務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產品都能轉化成市場應用產品,尤其在汽車領域,有很多傳感器已經得到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