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9日電 又到了大學生找工作的季節,9月以來,省城舉辦的各類招聘會一場接一場,但多數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趕了若乾場,卻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近日,記者走訪部分在哈爾濱市舉行的招聘會,采訪正在求職和已經就業的大學生後發現,在大學生就業市場存在著嚴重的『買賣』錯位。一些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畢業院校、學歷、專業以及經驗等條件的要求往往高出實際需求,致使許多大學生將計就計,先就業再擇業。
近日在哈市舉行的一些人纔招聘會上,記者發現多數用人單位明確要求應聘者有2?3年工作經驗,而不要求經驗的工作多半也不是大學生的理想目標。
日前在一場文秘、行政管理等行業的招聘會上,一中美合資的建築材料廠招聘打字員,其條件為『大專以上學歷,30歲以下,打字速度100字以上/分鍾』;北京某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招聘銷售代表,要求最低學歷為本科,而記者與該公司招聘者聊天時得知,『本科』為『公司規定』,實際高中畢業就夠用。而有的用人單位不只要求畢業生有高學歷,還要求畢業院校排名靠前。
用人單位這種招需錯位導致了就業市場的供求錯位,結果一些用人單位招得來人、留不住人,大學生找得到工作、乾不長。
去年哈市某銀行到哈爾濱工業大學招聘,要求是哈工大本科畢業,專業不限。招聘結束時雖招到了十多人,但只有一名是哈工大學生,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所有人從櫃員乾起。該同學發現,每天的工作沒有太多技術要求,中專生乾就綽綽有餘,繼續乾下去也沒什麼發展,一年後他跳槽了。畢業於八一農大01級市場營銷(本科)專業的趙微娜,因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在深圳某貿易公司當了一名接待員。她說:『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電話,給打來電話的客戶介紹產品,這個活兒初中生就能乾,我現在正在物色新工作,等合同一到期我就走。』
記者在招聘會現場隨機采訪了十餘名來求職的大學生,發現多數人不再像以前那樣挑肥揀瘦,而是抱著『先就業,再擇業』的態度,即先找個『飯碗』,積累點經驗,等有合適的工作再『二次就業』。
黑龍江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潘景文認為:『聘用有經驗的求職者固然能幫助企業縮短人員培養周期,節省費用,但是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如同一張白紙,可塑性很強,易於融入企業文化當中,發展潛力很大。』潘景文建議,在大學四年裡給學生創造兩次實習的機會,第一次實習以興趣為導向,在實踐中檢驗學生本身是否適合所學專業;第二次實習則以就業為導向,與有用人意向的單位共同安排實習,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還能縮短學生與用人單位的磨合期,幫助畢業生盡快走上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