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9日電 自2004年5月起,為配合哈爾濱磨盤山水庫供水工程建設,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工程輸水管線區和淹沒區的文物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搶救性發掘,至10月上旬磨盤山水庫的考古發掘全部結束。11月4日,記者采訪了省考古所有關人士,發現此次磨盤山水庫考古發現碩果累累:2004年一年間共發掘遺址22處,揭露面積16100平方米,出土文物1000餘件;2005年共發掘遺址11處,發掘面積10700平方米,出土文物約500件。尤其是其中的幾項重要發現令人驚喜。
五常市香水河墓地渤海早期墓地又一重要發現
香水河墓地位於五常市沙河子鎮磨盤山村東南約5公裡,墓地地表為耕地,發掘前地表上僅暴露兩座較大型的積石墓,屬渤海早期墓地。
據磨盤山考古發掘一隊隊長於匯歷研究員介紹,在首次搶救性發掘中,發掘面積共達2810平方米,清理墓葬48座,灰坑9個,出土陶器、鐵鏃、銅鐲等文化遺物130餘件。墓葬中屍骨多已無存,有的墓中可見零星人骨碎渣。出土完整或復原陶器30餘件。
於隊長認為,該墓地保存較好,未受到後期人類活動嚴重破壞。根據陶器等出土遺物特征可確定該墓地的年代為渤海早期。
此處墓地的發現和發掘是黑龍江省渤海考古的新進展,對研究渤海國早期歷史及渤海遺存分布的西界提供了新資料,拓展了渤海文化分布的西界。
小東山遺址西團山文化延伸到拉林河上游
據二隊領隊金太順研究員介紹,小東山遺址位於山崗上,發掘面積達800平方米,挖出3座半地下房子。屬商周時期遺址。發掘出的文物有石器、陶器等。陶器是手制的,有鬲、壺、杯等二十件陶紡輪,還發現有大量漁網墜和紡線。此外還發現了一齒輪狀環形石器,這樣精美的石器共發現了三件,其中一件十分完整。對此,學術界有兩種認識:一種認為是特殊的石器,另一種認為這是權仗的一部分,它是權力的象征。
令人喜悅的是這次發現的遺址屬於西團山文化。據張偉副所長介紹,西團山文化發生在商周時期,是東北地區極重要的青銅時代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是以吉林省吉林市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多年來學術界還不能認定其北部邊緣。通過這次考古的重要發現證明,當時繁華一時的西團山文化的北緣已經延伸到了黑龍江省境內,並越過張廣纔嶺進入拉林河上游。
老廟座子遺址 曾是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廟宇
今年夏秋間,省考古所對位於五常市沙河子鎮磨盤山村東1500米拉林河右岸的老廟座子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達5025平方米。據於匯歷領隊介紹,清理的遺跡主要有用石塊壘砌的廟宇殿堂臺基址3座、房址4座、水井1座。出土陶、瓷、銅、鐵、銀、玉器等文物標本141件。
於匯歷特別強調,第一殿臺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牆經火燒嚴重,殘留的底部均呈紅褐色草拌泥燒土。在房址內發現有二十幾枚錢幣,錢幣多為清幣,少數為民國時期。房址內還出土有較多散碎人骨,骨架旁出土有煙鍋及煙嘴,從其他處地面出土的散碎人骨推測,一號房址內存在5—7具個體。另外在西側屋內地面還出有大量炭化小米顆粒。
另外,四號房址為供奉神像的殿堂,出土完整的鐵香爐一件。
據當地80多歲的村民介紹,此廟曾經是清代至民國時期當地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廟宇,七十年前侵華日軍在『清溝並屯』『殺大溝』時將該廟的道士用刺刀殺死,將廟宇燒毀。這是日本侵略者在二戰期間對中國人民和中國宗教界人士犯下的又一個滔天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