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4日電 今年,黑龍江省各稻區病害大發生,給水稻生產造成嚴重損失,也使各地種植的水稻品種經歷了一次抗病性的『洗禮』,許多稻農心裡沒了底,明年的水稻該咋種好?
品種一用就是十幾年
今年,我省的水稻種植情況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愁、喜、懮』。據省農科院栽培所所長來永纔介紹,今年春季由於氣溫低、雨水多,廣大農民愁扣棚、愁播種、愁插秧、愁返青;進入6月下旬以後,隨著溫度的逐漸昇高,加上雨水的調和,稻苗長勢喜人,給廣大農民帶來了豐收的喜悅;7月下旬,由於這段時期氣溫高、濕度大、寡光照,致使水稻的一些病害發生。發病之快、涉及面之廣、品種之多,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年份。專家認為,其原因主要是水稻種植品種過於單一;農民盲目追求水稻新品系,盲目追求高產,忽視抗病性。
我省水稻種植品種過於單一。第三積溫區『空育131』一個品種,種植面積佔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56%,在墾區種植長達15年之久,在綏化、慶安等地也有8年,由於單一品種種植年限過長,其生理小種早已發生變化,影響了我省水稻的總產量。
據省農科院栽培所王俊河研究員介紹,我省水稻種植存在著相同血緣品種種植地區過於緊密的問題,以五常地區最為典型。而且近年來,農民盲目追求水稻新品系,一些不穩定、不成型的品系也被種植了一定面積,在今年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就會經不住考驗,給農民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
最近幾年水稻病害發生較輕,致使農民『輕敵』,在品種的選擇上出現了麻痺性,片面的一味追求高產、優質,而忽視了抗病性,種植了一些抗病力弱的品種。而且,農民往往根據上年度的表現,不考慮當地的氣候、栽培方式、施肥水平、灌溉條件、品種特征特性和適宜區域。盲目追求高產,不科學地施用大量氮肥,氮磷鉀比例失調,也加重了災害的發生。
給品種選育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的水稻災害給水稻品種的選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省水稻品種選育較重視品種的耐冷性和抗病性,但多停留在一般水平上,其研究深度和系統性遠遠不夠,應在品種推廣審定前進行品種的苗期、孕穗期、抽穗期及整個生育期的耐冷鑒定,對於品種的抗稻瘟病能力的鑒定,應根據我省各地稻瘟病生理品種的不同,增加稻瘟病的鑒定點次,提高品種抗病鑒定的准確性。
專家指出,種植水稻要選擇優質、抗病、高產的品種。省農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自從1986年開展水稻育種以來,已經審定龍稻1號等6個品種。現在參加生產試驗的品系有3個,這些品種(系)在多年的生產過程中均表現為優質、耐冷、高產、抗病、抗倒伏,適合我省第二、第三積溫帶插秧種植。尤其在最近幾年稻瘟病大發生中表現抗病性,深受廣大稻農的認可。但是,農民種植什麼樣的品種,廣大農民朋友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種植水平慎重選擇,以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損失。
明年水稻咋種為好
省農科院的專家建議使用抗病新品種和利用品種多樣性來防止病害的發生。在發病地塊,要做到秋深翻、春細耙,把病稻草移出地外焚燒,切不可做為飼料喂牲畜,以防二次侵染,稻谷也不能做為下年用種。在第二年6月末7月初之際,任何品種都要噴施防治稻瘟病藥物,施肥要盡量測土施肥,切不可盲目加大氮肥用量。
省農科院的專家為我省今後水稻生產把脈,建議單一品種切不可大面積長期種植,種植品種應注重多樣化,一個品種種植年限在3 4年左右。各地應根據本地氣候條件選擇相應品種,切不可越區種植。在品種選擇上應以中早熟品種為主,適時搶前抓早;科學種田,不能盲目追求高產偏施氮肥;注重防病,結合科研單位提示,觀察氣候變化,及時噴藥,立足穩產求高產。
專家建議,稻瘟病一年大發生,會留下至少三年的隱患,建議省內成立病害預測防治專家組,指導農民科學種田,為農民提前預測災害情況,提高農民防病意識,幫助農民選擇最新抗病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