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14日電 雖然熱費上漲已成必然,但有關專家認為,由於近年來水價、電價等接連上漲,市民們承受能力有限。本次熱費上調應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絕不能把所漲的價格全部讓百姓承擔。
新華網援引經濟參考消息稱,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環境學院熱能教授盛曉文認為,目前由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共同承擔熱費所漲的價格較為現實。供熱企業是經營性的,除了剛性成本之外,自己的經營水平高低、經營效率優劣都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益。因此,作為價格上調的部分,企業應該承擔一部分;而作為政府部門,考慮到百姓承擔能力和供熱具有公益屬性,也應該拿出部分補貼,以平衡企業和個人承擔能力的不足;作為受益者的市民,應該承擔因市場因素導致的供熱成本的上漲一部分,也即接受漲價,個人拿一點。這樣,多方共同承擔價格的上漲,冬季供熱問題相對來說就比較易於解決。
盛曉文說,熱費價格不合理歸根結底是當前定價方式不科學造成的。隨著近年來哈爾濱市供熱市場的開放,許多民營資金紛紛進入這一行業,供熱盈利性成為必然,因此供熱定價給供熱企業留有利潤是正常的。但定價方式必須有所改變,要改變過去由供熱企業主導定價的模式,由政府出面組織專家對可能影響供熱成本的各要素價格變化進行科學的測量,將供熱企業的利潤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以保證普通百姓的利益。盛曉文建議,供熱價格形成應該像電價一樣,實行煤熱聯動機制,以保證供熱價格的合理和調整及時。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