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17日電 題:雪雕藝術開闊視野走向新時代
隨著太陽島雪雕藝術的發展、國際雪雕賽事的誕生,哈爾濱雪雕名揚海內外,與冰燈齊名,人們對雪雕有了更高的評價。
為進一步昇華雪雕藝術的文化內涵,創新規劃設計水平,提高雪雕藝術的影響力,太陽島人開始醞釀著如何『創新』,以改變以往陳舊的格局。
打破傳統,雪雕藝術表現手法發生質變
雪雕藝術的創新,歸功於異域文化的引進。在第一屆國際雪雕比賽中,雪雕的表現藝術手法已經有了質的改觀。國外選手們展現出的多是抽象、寫實、變形的手法。外來雪雕藝術的引進,對哈爾濱市雪雕藝術工作者來說,無疑開闊了視野,也帶來了一定的競爭。
在第二屆國際雪雕比賽中,我國參賽選手張寧閣、賈士元、董曉波、殷曉實4人很早就投入到雪雕的設計之中。經過他們的精雕細琢,以一種誇張、變形的藝術表現手法雕出的《森林之歌》誕生。這件與以往我國選手的創作手法不同的作品,體現出了大自然的祥和意境,及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作品榮獲了國際雪雕比賽二等獎,從此改變了我國雪雕藝術保守、傳統的表現手法,開創了不拘一格的雕雪新紀元。
從第十四屆雪博會開始,大型雪塑的創作從前幾屆的『雪建築』躍昇為『整體雕』,改變了以往由建築企業施工,采用『搭砌式』來搭砌雪塊、砌築雪建築的傳統做法,而由雪雕藝術家們在整塊巨型雪坯上采用藝術的手法精雕細刻。這樣的創作方法使雪塑在外觀上沒有砌縫,渾然一體,雪作品的文化藝術品位更高,更精美好看,更有立體感。在第十四屆雪博會中,由張寧閣等人雕刻的大型雪塑《萬馬奔騰》就是用此種雕刻手法表現出來的,獲得社會各界的一致贊譽,為巨型雪塑的創作闖出了一條新路。
集聚實力,雪雕游園會提昇為雪博會
1999年6月,原太陽島公園為提昇檔次,進行了花卉園一期改造工程,公園西南部的六個大型游樂設施全部拆除。雖然這次改造在夏季,但這3公頃的空間,給冬季的雪雕藝術發展提供了更加寬闊的創作空間。
同年9月,國家旅游局把哈爾濱確定為舉行神州世紀游首游活動的十個慶典城市之一,這為太陽島雪博會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經原太陽島風景區管理處主管部門批准,傳統的雪雕游園會成功地由『游園會』更名為『藝術博覽會』,這就是第十二屆雪雕藝術博覽會。
據市冰雪藝術研究專家王景富介紹,為擴大規模、提昇質量,在第十二屆雪博會籌備期間,太陽島風景區又購進了一臺可在攝氏零下6度氣溫中工作的造雪機。太陽島自此有了3臺造雪機,這3臺造雪機共制雪18000立方米,相當於第一屆至第八屆用雪量的總和,保證了雪博會作品用雪量的需要。
為將太陽島雪雕藝術博覽會辦出規模和水平,工作人員從規劃設計、用雪數量、雪塑規模和雪雕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著一次又一次大膽的嘗試。
完善機制,雪雕藝術走向成熟
可以說,第十二屆雪雕藝術博覽會標志著哈爾濱雪雕藝術走向成熟。
第十二屆雪博會在規劃設計上,佔地面積由原來的10萬平方米增加到30萬平方米。特別是景區打破了一條線、一大片的傳統規劃手法,改用兩條線、兩大片組成了半環形完整的游覽觀光路線。同時進一步完善了控制機制,對雪雕藝術博覽會的施工加大了按市場經濟運作的力度,在施工上縮短了工期,提高了質量。
展出時間也從過去的20天,延長至71天。大體量整體的雕刻手法在雪博會上不斷運用,使雪博會的作品在視覺效果和雕刻內涵上更具創新表現。
更加豐富的雪雕賽事,也在第十二屆雪博會期間相繼舉行。據《哈爾濱雪雕藝術大觀》記載:從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雪雕博覽會相繼組織了群眾、國際、全國、少兒、全省等5項雪雕比賽,是成功組織比賽最多的一屆。
第十二屆雪博會在園內造景數量上也創歷史之最。主辦單位自行設計、外委施工制作的雪景130餘件,數量之多前所未有。雪塑園林形成規模,雪景造園的特點更加明顯。此後的第十三屆雪博會投資350萬元,用雪量4萬立方米,雕制作品400餘件,接待國內外游人20餘萬人次,成為規模最大、游人最多的雪博會。
雪藝興盛,催生雪文化作品頻出
這一時期,雪雕藝術開始在哈爾濱市迅速普及,在哈爾濱市各景區、景點,甚至街頭巷尾都有出現。
在冰雪大世界、歐亞之窗公園、市中心休閑廣場、火車站廣場和太平國際機場,都第一次出現了雪雕,市內的一些企事業單位及二龍山龍珠滑雪場和亞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區也造了雪雕。
據《哈爾濱雪雕藝術大觀》記載:這一時期,雪雕文章、雪雕攝影、雪雕詩詞、雪雕影視作品、雪雕郵品不斷出現。1995年2月5日,《哈爾濱日報》太陽島副刊開闢了『冰雪詩畫配』欄目,其中配合劉生拍攝的天下第一關雪建築刊發了劉茂祥的《雪雕》詩『北國的雪,能夠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