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21日電 哈爾濱道外區把『以人為本、生態優先』作為城區規劃建設工作的指導方針,積極促進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相融合。年初以來,通過高起點規劃、高標准設計、高質量施工,全面完成了各項城建工程,使城區面貌得到明顯改觀。
一系列重點工程的完成,從根本上改善了城區的面貌。建成了古梨園、維也納音樂廣場、清真寺文化廣場、保障街市民休閑廣場、黎華市民休閑廣場、哈爾濱啤酒文化廣場,特別是代表著哈爾濱設治百年的哈爾濱關道復建工程的竣工,使哈爾濱又多了一處標志性歷史人文景觀。濱河雕塑文化園建設全部完工,形成了一條貫穿城區的內河沿線民俗雕塑文化景觀帶,同時為市民提供了一處健身娛樂的休閑場所。
解決百姓出行難、環境差等問題,道外區全力實施了一批『民心工程』。一方面,大力實施街路建設改造工程。兩年來,經過多方籌資1400萬元,提前一年完成了18公裡通鄉公路建設任務,城鄉交通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投資6800餘萬元,完成26條土路、12條背街背巷改造和115條街路維修任務,城區居住環境和交通狀況大為改觀。道外區還籌資1927萬元啟動了民主鄉人畜飲水改造工程,使民主鄉8個村42個自然屯的25621人喝上了優質的地下水。同時,加快生態型園林城建設,完成了黎華街綠地、東化工路綠地等15項園林綠化工程和長青公園等3處環境綜合整治重點項目。共植樹1.6萬多株,鋪草31120平方米。全面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建成6座水衝式公廁,兩個標准化無污染垃圾壓縮間年內即可投入使用,12處職工休息間已竣工投入使用。加大庭院改造力度,重點完成了新樂小區庭院改造項目。另外,還拓寬十四道街、翻建了哈東路和東化工路,承德橋和先鋒橋兩處橋體進行了燈飾亮化。以優化城市環境為目標,采取以商代建、以建興商的市場化運作方式,實施了靖宇公園、汽車文化一條街、天恆大街等綜合整治工程。
以人為本,危房棚戶區改造深得人心。危房棚戶區的大面積存在是道外區的一大特點,同時也是影響城市形象、困擾百姓生活、阻礙經濟發展的一塊絆腳石。合區後,道外區共有危棚戶區43片,面積330萬平方米,拆遷面積270萬平方米,佔全市待改造面積的一半。為改善群眾的居住環境,這個區先後啟動了南棵小區、方元新區、二十道街小區、綠化小區等13片棚戶區改造工程,其中重點對北樹小區、二十道街、綠化小區實施了拆遷改造,拆遷總面積47萬平方米,拆遷戶數近萬戶;相繼建成了昆化小區、百年新城、鴻泰花園和太古新天地等4個萬米商住小區,使群眾居住條件大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