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1日電 題:哈大齊工業走廊要注重『四個創新』
哈大齊工業走廊工程得到了省內外,乃至海內外諸多媒體和企業的關注。在工程建設中,應該實現『四個創新』:
1、注重產業創新,優化產業結構。黑龍江省是我國一五、二五期間武裝起來的重工業省份,由於歷史的原因,受前蘇聯模式和我國計劃經濟舊體制的影響,現在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三大產業比例失衡,具體表現是『三多三少』,即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資源依賴性的產業太多,高科技產業太少;全省的第一、第二產業太大,第三產業太小。由於產業結構不合理,嚴重制約了我省的經濟發展。為此,構建哈大齊工業走廊要認真吸取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抓緊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創新上下功夫、做文章,力爭哈大齊工業走廊在產業創新上以本省原有的制造業的優勢為依托,以生物制藥、電子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為引領,以資源依賴性的城市發展替代接續產業為突破口,在哈大齊一帶構建一個全新的企業集群和產業集聚,擴大規模經濟,放大集聚效應,拉動地方經濟增長,走出一個良性循環發展的新路子。
2、注重體制和機制創新。構建哈大齊工業走廊,要立足於用新體制、新機制去構建企業群,發展產業帶,為哈大齊工業走廊打造核心競爭力。比如說,要用市場的辦法去招商引資;用市場的法則去設計和構建企業重組和資本運營問題;特別是用市場的理念改革和調整所有制結構,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股份制混合經濟,改變公有制的一統天下,更多地用多元化的經濟主體來競爭求發展。在引進項目上,政府要搭橋不乾預,在企業改組上不搞拉郎配,力戒用行政手段配置資源。這樣,哈大齊工業走廊纔能在更高的起點上,獲得更新的動力,贏得更快的發展。這次體制創新關鍵是要由政府主導型經濟向市場主導型經濟的轉變,政府要加快轉變職能,從萬能強勢政府的定勢中走出來,致力於搞好宏觀調控,減少行政審批,更多地讓『市場』這只手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這樣纔能走出項目怪圈,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復建設,纔能用新體制、新思路獲得新的發展。
3、創新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構建哈大齊工業走廊,初衷是要以鹽鹼地低價位的土地批租,力求少環節、零收費來吸引資金和項目。所以,構建哈大齊工業走廊關鍵是看招商引資的效果,因為我省缺資金、缺人纔,而招商引資的關鍵是優化經濟環境的小氣候、軟環境。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硬環境不錯,比如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工業基礎好、土地轉讓費低等等都很有吸引力。但關鍵是看經濟發展環境的軟環境。因為資本和人纔都是候鳥,哪裡的小氣候好就往哪裡跑,政府的關鍵責任是營造這種小氣候,栽好梧桐樹,築巢引凰,制造窪地效應,吸引省外的人纔和海內外資金到黑龍江來辦企業、上項目,構建產業帶。由於我省計劃經濟舊體制的影響,政府職能轉變沒有到位,各種行政審批和行政執法等部門林立,辦事效率低下,從而惡化了經濟發展環境,加大了企業交易成本。如果這個問題不得到根治,招商引資只能是一廂情願,構建哈大齊工業走廊也可能事與願違。所以,現在關鍵是把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小氣候營造好,這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首要責任,也是構建哈大齊工業走廊成敗與否的關鍵。
4、創新生態環境建設。要用『環保第一』和『生態至上』的理念來設計和規劃。哈大齊這一帶以鹽鹼地為主,生態環境本來就較脆弱,『不長莊稼,就讓它長企業』這只是一種良好的願望,如果生態環境不治理,不發展循環經濟,真正實現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引來的企業也可能『南飛』,造成由盛而衰的後果。在生態建設創新上要研究解決以下五個問題:
一是改良土壤、治理鹽鹼地,防止土地的進一步沙化和荒漠化。尋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營造環境友好型社會。二在工業開發上,如何避免對濕地的過度開發和破壞,是一個嚴肅的生態問題,現在就有必要劃定若乾個濕地保護區。三是哈大齊工業走廊鹽鹼地帶林木成長的成活率低,這一帶的綠化、植樹、造林、種草難度比較大,至今沒有適地的優良樹種,要加快研究破解。工業走廊中企業密度大,也可能危及生態環境,必須有這方面的責任感和危機感。要把哈大齊工業走廊真正建設成『綠色』走廊,把這條經濟帶變成生態帶,這纔是我們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四是哈大齊一帶的水質基本上是重鹽鹼度水,這一帶的飲用水乃至工業用水怎樣軟化和處理?現在要未雨綢繆,超前進行研究和解決。五是哈大齊工業走廊中機電裝備工業、重石化工業比重較大,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大,環境污染概率高。如何能走出『高消耗、高投入而帶來的高增長』這樣一個粗放經營的老路子,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把建立節約型社會變成構建哈大齊工業走廊的主流意識,盡量減少污染,提高資源的循環再利用效率,把每萬元GDP的能源消耗降低到最低水平。這樣構建起來的哈大齊工業走廊纔能更有生命力和發展前途,真正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